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大学》开篇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后面的一句是什么?

A.在止于至善

B.在创新

C.在厚德

D.在格物致知

A

【知识点】:

此句指人们应该广博地学习,学习是为了彰显光明的品德,为了让人除去污点、变换新的面貌,以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此句出自《大学》的首章。《大学》首章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汉郑玄注说:“止,犹自处也。” 唐孔颖达进一步明申 “在止处于至善之行” 都是释 “止” 为 “处”。关于至善的内容,《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即要求人们做到君仁臣敬、父慈子孝、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国家安定的目的。朱熹在释 “止” 时认为有 “至” 和 “守” 二义,“止者,必至是而不迁”。“至善” 则是 “极好”,即 “事理当然之极”。至善与明明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至善包括明德,但至善是达到的标准,明明德是对人的要求,程度上明明德也有 “略略明的”,而至善是 “极至” 处。即 “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按朱熹说法 “至” 是讲的当然之则,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之中,本身就是中道的体现。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自哪部书?

A.《尚书》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C

【知识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的出处,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大学》的第三章,这一章是解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这 “三纲领” 中的 “亲民” 的。其完整的上下文是:“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断地更新再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提出 “人定胜天” 思想的中国古代圣贤是以下哪个历史人物?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B

【知识点】:

荀子(约前 313 年-前 238 年),名况,字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 “稷下学宫” 的 “祭酒”(学宫之长)。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有着相当显著的贡献,所著《荀子》一书,又名《荀卿子》,集中体现了其学术主张和理论思想,强调 “礼” 在社会中的规范作用。“礼” 不仅是一个人人生的最高准则,而且也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其次,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因此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还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言 “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 和 “人定胜天” 的命题。对于荀子而言,宇宙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 “辞赋之祖”。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 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荀子思想与孔孟思想的区别: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地继承了孔子的 “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 “明于天人之分” 的自然观、“化性起伪” 的道德观、“礼仪之治” 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 “仁”,孟子中心思想为 “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 “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 “思孟学派” 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 “化性起伪” 使人格提高。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提出了 “天人相分” 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请解释前面两个 “老” 字与前面两个 “幼” 字。

A.敬爱,爱护;老人,幼儿

B.老人,幼儿;敬爱,爱护

C.变老,变老;变小,变小

D.敬爱,幼儿;老人,爱护

A

【知识点】: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老吾老” 二句,大家都耳熟能详,它强调对家庭老人小孩的尊敬与爱护。其实,“以及人之老” 和 “以及人之幼”,更是把家庭的道德恪守提升到了社会道德层面了。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朋” 字的解释正确的是以下哪个选项?

A.弟子

B.同门

C.同志

D.同仁

A

【知识点】: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 16 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 “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 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朋友:泛指交谊深厚的人。 弟子:又称门徒、徒弟,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的人。 同道:指志同道合的人。 同仁:指同事或同行还指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素书・安礼》:“同仁相忧,同恶相党。” 同志:指志同道合的人。在中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地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的称呼。 同门:指同师受业者,也指同乡里的人。《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 汉郑玄注:“群,谓同门朋友也。” 又《韩非子・亡徵》:“公壻公孙与民同门,暴慠其邻者,可亡也。”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 字的解释正确的是以下哪个选项?

A.演习

B.实习

C.复习

D.实践

B

【知识点】: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温习:指重新学习已学过的知识。 实习: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演习:指预先练习使熟悉,如演习经法;或按预定方案进行实地练习,如军事演习。 复习:指把学过的东西再行温习,使之巩固。后引申为再次经历、体验。 实践:哲学名词。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宋元时期来泉经商的,有很多外国商人,他们的后裔后来又迁居晋江陈埭,是陈埭丁氏的直接祖先。请问:陈埭丁氏的直接祖先是以下哪个选项?

A.阿拉伯人

B.朝鲜人

C.越南人

D.中亚人

A

【知识点】:

陈埭丁氏:阿拉伯人后裔 陈埭,是晋江的缩影。陈埭以其独有的人文环境和特色经济,成了福建省城镇的翘楚。陈埭丁氏一族,更是创造了诸多传奇。究其原因,阿拉伯商贾的经商基因,大抵是占了些先机的。 宋元时期来泉经商的,有很多阿拉伯人,他们吃苦耐劳,做生意的本事十分了得。他们被泉州的繁华和包容折服,择泉州而永居。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阿拉伯商人的后裔后来又迁居陈埭。宋元时的阿拉伯人,是泉州陈埭丁氏的直接祖先。他们聚集在陈埭繁衍生息,入乡随俗,创造奇迹。 衣冠南渡时期中原文化南传,海洋大通道产生了海洋文化,阿拉伯商贾传入异域美食和阿拉伯文明,开创了回民在泉州的历史。陈埭是三种文化融合的历史产物,丁氏宗祠也具有这三种文化交融的显著特征。 长期的回汉联姻,很多汉族的祖制也早已融入陈埭丁氏一族的生活,由原来的“祀不设主,祭不列器”转变为“拜祖追宗,光宗耀祖”,因而才有了丁氏宗祠。丁氏宗祠里供奉着丁氏的列祖列宗,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冬至,宗祠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不少海内外的丁氏宗亲特地组团回乡参加。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丁氏宗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传统的闽南风格建筑——红砖厝、燕尾脊。但走进祠堂,墙面上那些阿拉伯文和隔壁清真寺的诵经声会提醒你,这里延续着一段海丝的阿拉伯情缘。这座位于陈埭岸兜村的陈埭丁氏宗祠,被誉为泉州回族历史教科书。作为福建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丁氏宗祠享有“福建省少数民族第一馆”的美名。丁氏宗祠还被开辟为“回民史陈列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专程到此参观,中外友谊长青的史迹,令考察团深受感动。 陈埭丁氏宗祠建筑规模宏大,形式特别。建筑师将伊斯兰教教堂与泉州古代祠堂建筑形式巧妙结合,成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从高处看去,丁氏宗祠平面呈十分工整的“回”字形。走进丁氏宗祠,可以看到“陈埭万人丁”的牌匾,在牌匾下面有一只“吉祥鸟”。这只吉祥鸟有孔雀的头、凤凰的尾巴、鸽子的身子,也叫不死鸟,在阿拉伯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古兰经》经文组成的木雕,分布在吉祥鸟的两旁。大殿左右的石刻上,也是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文。 (出自:张美娜《泉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福建沿海有三大渔女,她们都以漂亮而又独特的服饰和头饰著称。请问: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泉州地区?

A.湄州女

B.蟳埔女

C.惠安女

D.福州女

A

【知识点】:

湄洲女,是湄洲岛籍女子的统称,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发型和服装上,相传为妈祖亲自设计,可以用“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这句话进行形象概括。湄洲女的蓝色上衣代表大海,裤子上红下黑两截隐含平安与思念的意思。头发盘起梳得像船上的帆,左右各一根波浪形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桨,头上盘一个圆圆的发髻代表船上的方向盘,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头上的每个发饰都代表船上的零件,象征着一帆风顺。(出自: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和莆田南日岛海边的一群特殊的民间风情女人,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惠安女的服饰是古代百越遗俗与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在互相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不断演绎而形成的,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的特征于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又具有地方特色。这种服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安女民俗风情已成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惠安女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是汉民族服饰中颇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惠安女服饰不断演变形成其独特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2006年5月,惠安女服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是惠安女服饰的典型搭配。(出自:泉州网络电视台) 蟳埔女,蟳埔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洋文化的痕迹。蟳埔蚵壳厝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观,这种独特的闽南民居为海洋文化在当地的传播提供了历史见证,同时也成为闽南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蟳埔女习俗是主要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蟳埔保留了许多闽南传统习俗,有独特的婚庆节俗、过年节俗、喜庆节俗、祭祀仪式,其中以“半夜出嫁”的婚俗、“妈祖巡香”的祭祀仪式最为突出。蟳埔女的服饰、头饰、耳饰文化也别具一格,它们因蟳埔特定的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蟳埔女服饰简朴宽松。俗称“大裾衫、阔脚裤”,便于海滩上劳作,体现了海边生产劳作需要的实用价值。蟳埔女耳饰是辈份的标志。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则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称“丁香坠”;做奶奶后改戴“老妈丁香坠”的耳坠。2008年6月16日,蟳埔女习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女,广义上指所有居住在福州五区八县,持福州户籍的女性。狭义的“福州女”是指起码三代或以上定居在福州,还保留着较多的福州传统色彩,构成福州最基层的市民群体,也就是福州土著居民。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宋元时期福建从海外进口香料,请问:苏合香油来自哪个地方?

A.东南亚

B.阿拉伯

C.非洲

D.欧洲

B

【知识点】:

蒲氏制香与永春香业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的起锚地。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十月,朝廷在泉州增置市舶司,此后泉州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直至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中外海商经泉州港输入的舶货主要有香料、药物、宝货、纺织品、皮货和杂物等,其中香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数量有时多得惊人。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永春县令江公望在《多暇亭记》中就形象地描绘了泉州港舶辐辏、宝货如山的繁荣景象:“海船通他国,风顺便,食息行数百里,珍珠玳瑁、犀象齿角、丹砂水银、沉檀等香,稀奇难得之宝,其至如委。巨贾大贾,摩肩接踵相刃于道。” 宋元时期福建各州县均设立“香行”“香铺”。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在《诸蕃志》一书中记载了海外进口香料对泉州民俗的影响,如苏合香油,产自大食国(阿拉伯),“蕃人多用以涂身,闽人患大风者亦仿之”。又载泉州人用麝香木为器用,降真香能避邪气,“泉人岁除,家无贫富,皆爇之如燔柴”,说明泉俗除夕之夜烧降真香避邪已很普遍。 宋末元初,蒲寿庚“提举泉州舶司,擅蕃舶利者三十年”(《宋史?瀛国公本纪》)。蒲寿庚的先世系阿拉伯穆斯林,因进行海上贸易,寓居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后移居广州。南宋中后期,其父亲蒲开宗举家迁移泉州。蒲开宗去世后,蒲寿庚继承父业,从事以运贩大宗香料为主的海外贸易。其初,蒲氏家族曾一度中落,经蒲寿庚的精心经营后,迅速振兴,走向鼎盛。 蒲寿庚家族拥有大量海舶,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载重量200多吨,船上香料遗存丰富,有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胡椒等。古船发现者、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曾几次来永春蒲庆兰香室寻访和探究,认为这艘古船很可能就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与蒲家香业有密切的联系。 (出自:《丝路纵横》2022年5月)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唐宋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技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德化白瓷在国际上声誉远播,请问:称德化白瓷为 “中国白” 的是哪国人?

A.法国人

B.日本人

C.意大利人

D.菲律宾人

A

【知识点】:

中国陶瓷 China,是“中国”的英文译名,同时也是“陶瓷”的译名。追溯历史,陶瓷最初的英文称呼是“chinaware”,直译就是“中国陶瓷器”。唐宋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技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各样的瓷器销往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多个国家,因此博得了“瓷国”的美称。 中国有三大瓷都,分别是福建德化、湖南醴陵和江西景德镇。德化县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这座千年古县用泥土和火锻造成就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也培养了无数的制瓷大师。“白如凝霜冻雪,质如羊脂美玉,精薄如蛋膜,与象牙于媲美,釉面晶莹剔透”,这是德化白瓷的真实写照。 宋元时期,德化制瓷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上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泉州市舶司的设立,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德化瓷业的发展。德化生产的青白瓷、白瓷大量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德化屈斗宫窑址是德化古窑址的代表。这个宋元时期的古窑址,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或完整或残缺的瓷器标本。出土器物胎质白细,釉汁纯净而莹润,已具备明朝象牙白的雏形。屈斗宫瓷窑类型,既不同于龙窑,也不同于阶级窑,而是介于龙窑发展到阶级窑之间的一种独特窑炉类型,人们称之为“鸡笼窑”。 元代德化佛像瓷雕已经盛行,并有瓷塑佛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据《安平志》记载:“白瓷出德化,元时上供。”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也曾写道:“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今德化),制造碗及陶器,既多且美。”马可·波罗把德化瓷器带回了意大利,至今意大利博物馆中还保存着他带回的部分德化瓷器。也因此,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学者将德化青白瓷称为“马可·波罗瓷”。 随着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德化白瓷在国际上声誉远播,广受世界各国的青睐。菲律宾人称它为“奶油白”,日本人称它为“瓷器中的白眉”,而法国人称它为“中国白”。法国人的这个称呼最为贴切,它赋予了德化白瓷更为深层的含义。在世界陶瓷历史上,“中国白”是无可比拟的存在。 (出自:张美娜《泉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First Prev 17 18 19 20 21 Next Last Total 685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