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聚焦
第15届“汉语桥“中文赛侧记:相聚“汉语桥“ 浓浓中华情
选手亮相。节目组供图摄
选手练习才艺。节目组供图 摄
酷热七月,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大学生正在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舞台上比拼汉语“功夫”。他们虽肤色不同、语言有异,但都有一个中国名字,能说一口地道的汉语,怀揣一份浓厚的中华情。
今年23岁的李尔彬是华人和马来西亚人的后代,肤色偏黑,就读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法律系,学习汉语多年。
在大学,因为会中文,汉语带给李尔彬许多工作机会,包括中文翻译与华文教师。
“最初学汉语是奶奶逼的,后来喜欢上中国的文言文,就对汉语产生了巨大兴趣。”李尔彬说,他现在不仅会弹吉他,还能唱各类中文歌。
凭借流利的中文和高超才艺,李尔彬从146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挺进“汉语桥”比赛30强。“汉语桥让我看到了中文的重要性,了解了中国文化。”
李尔彬透露,他想用获得“汉语桥”全球总冠军的荣誉,激发其所在高校重视汉语,增加汉语教学设备。“我也想利用自身汉语优势,成为助推华人和马来人和谐相处的‘加速器’,减少文化冲突与碰撞。”
长相清秀、爱笑、性格活泼,若不是李施门身着印有韩语的蓝色T恤,这位普通话带有浓郁东北腔的大学生完全看不出是韩国人。
从小学三年级始,李施门每年会被热爱中国文化的父母带去中国居住一段时间,营造说汉语的环境。久而久之,李施门学会了演小品,被称为“中国通”。
“妈妈是汉语翻译,很喜欢中国,她希望我参加‘汉语桥’学到更多中国的历史文化,再带回韩国。”李施门说。
不过,在中国的第一场比赛前,李施门就发生了“小插曲”,嗓子突然嘶哑。
“很可能影响比分,我告诉自己要调整心态、放松,尽力而为。”坚韧的品格与神形兼备的表演,让李施门成功拿到通关文牒。
每年一届的“汉语桥”是世界各国汉语学习者高度关注的“汉语奥林匹克”,自2002年以来已有110个国家、近60万名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参与这项赛事。
“来华比赛的都是汉语高手,相较其他选手,自己汉语地道,却缺乏了解中国文化。”李施门透露,他计划在中国读研,强化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成为内外兼修的“中国通”。
今年的参赛选手中有一部分是华裔,包括印尼苏北省大学生刘菁菁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洪维阳。
祖籍福建、25岁的洪维阳一身唐装,自幼说华语,其一家仍保留讲福建方言的习惯。为深入了解祖(籍)国,洪维阳大学选择攻读中文系。
“父母常给我讲中国的发展事迹,告诉我‘根’在中国。”洪维阳说,参加“汉语桥”是想要实现来中国的愿望。
与洪维阳一样,身着印尼马达族服装的刘菁菁学中文亦受祖辈影响,她姐姐曾来华参加“汉语桥”比赛。“华裔的语感比其他选手好,我特意学了蒙古舞。”20岁的刘菁菁说。
此届“汉语桥”首次创新“中外比拼”对抗赛,15位中国青年与30强选手组成冲关团,同台比拼汉语知识,最终决出5位洲冠军进入总决赛。
“最难过的一关,考验随机应变能力和汉语功底。”刘菁菁表示,除了应对挑战,她还学会了很多生僻汉字和流行语,包括“么么哒”、“我是来打酱油的”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目前,晋级30强的选手正在激烈争夺全球总冠军晋级名额。“‘汉语桥’把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朋友,比赛的输赢不重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刘菁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