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赛事动态

北语教授张旺熹:站在汉语和中华文化宝库的山巅

时间:2016-10-12来源:编辑:

efc0005326abb4a769b.jpg

  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以下简称“汉语桥”比赛),历时三个多月,经过过桥赛、积分赛和总决赛,现在已经顺利落下了帷幕。一场世界各国青年围绕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精神盛宴,精彩绝伦地呈现在世界亿万观众面前,让我们对此回味无穷。

  不忘初心,回归“汉语桥”的本真。

  “汉语桥”比赛,作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主办,湖南卫视承办的一项大型电视文化类节目,至今已历时十五届。间接和直接参赛的外国青年至少也有数十万计,观众人数更是无法尽数。“汉语桥”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之大,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本届“汉语桥”比赛,与前几届“真人秀”节目的主创思路大有不同,做到了全面回归摄影棚,全面回归以“汉语和中华文化”为主体内容。这一变革,充分体现了“汉语桥”作为大型文化类娱乐节目在创作上的“不忘初心”,是一种自我革新,十分值得称赞。

  本届“汉语桥”比赛,虽然也有组织选手去各企业或文化教育机构参访的内容,但那已经所占比重极少,而且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轮比赛而进行的中国国情和当代文化体验活动,主旨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室外“真人秀”节目的拍摄。全面回归摄影棚,从文化娱乐类节目制作的角度说,能否找到让人兴味盎然而又乐此不疲的比赛内容,就成为考验国家汉办、湖南卫视导演团队和命题团队“大智慧”的一把“钥匙”。所幸的是,本届“汉语桥”制作团队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这把“钥匙”:这就是以对汉语和中华文化本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体内容来进行“汉语桥”比赛。这一定位,完全符合“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这一活动的“初心”,它面向热爱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世界优秀青年的诉求,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在汉语和中华文化宝库中发掘比赛内容

  对于汉语和中华文化宝库的发掘以做成文化类节目,已是当下的一种潮流,像“汉字听写大会”等获得很大的成功便是例证。而对于“汉语桥”来说,也要在这方面做出好文章,显然应当有别样的视角和独特的方式。纵观本届“汉语桥”所有场次比赛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我们从外国学生选手组成的“闯关团”和中国青年组成的“主播团”在各场比赛过程或惊喜或兴奋或沮丧或无奈的种种表情,完全可以肯定,“汉语桥”把汉语和中华文化放在世界语言、文化的大格局中来审视汉语和中华的风韵与美感,这一文化比赛类节目的主创思路已获得巨大的成功。

  首先,来看看汉语。对绝大多数汉语母语者来说,汉语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最平常不过的交际工具而已,实在很难发掘和看到它神奇的魅力所在。而当我们把汉语置于世界语言多样性的文化视角中,把汉语放在肤色不同、母语各异的外国人面前的时候,汉语就变得如此富有文化的独特性和美感: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是不按词语分写的语言,汉语是词汇表达极为细腻的语言,汉语是几乎没有语法形态而要依靠虚词和语序进行表达的语言,如此等等。当这样的一种语言,与本身操着各种不同母语的世界各国各族青年相遇的时候,其所碰撞出的文化火花便是极富魅力的。本届“汉语桥”各场比赛,充分地挖掘了这一点,使选手们对汉语充满神奇。比如比赛中的词语麻将,就非常好地用打麻将的方式,考察选手用汉语语素组词的能力。这样的比赛方式,不要说是对那些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就是对汉语母语者,也是极富挑战性和趣味性的。

  其次,来看看汉字。在世界的语言和其相应文字的关系之中,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又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奇妙而独特的景观。当世界绝大多数语言都使用拼音文字时,汉语,直到今天依然使用着三千多年前所创造的汉字来书写。汉语和汉字本身的关系,就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座神秘的高山;再加上汉字本身,作为一种书写符号和文化符号,其数千年演变的历史,其独特的形音义关系,其与汉语、汉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无不散发着神奇的光彩。本届“汉语桥”比赛的内容,高度关注汉字、关注汉字和汉语、关注汉字和汉文化,所给出的题目很多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对于汉字“困”和“囚”的动画演示,对“闲看门中木,思耕心上田”对联的考察,都能很好地把汉字与汉语、汉文化紧密结合。汉语、汉字和中华文化的无穷奥秘,便灿然于外国青年的眼前,很快也会扎根于他们的心中。

  最后,再来看一下中华文化。无须多言,五千年历史积淀而来的中华文化,不可谓不博大精深。所以,以汉语为桥走进中华文化宝藏,探索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既是“汉语桥”比赛的目的,也是“汉语桥”比赛的手段。中华文化所包含的万千事象,在我看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古代和近代所创造的文化;二是中国现当代所创造的文化;三是中国在与世界各国历史和现实交往中所创造的文化。当这些文化事象被发掘出来展现在中外青年面前的时候,便闪现出熠熠的生辉。本届“汉语桥”比赛,以汉语为工具,着力挖掘中华文化内容,展示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应当说,是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它通过对中国文化万千事象的局部展示和考察,体现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内在逻辑。这一点,也当是今后文化类节目所应坚持的方向。

  本届“汉语桥”比赛虽已结束,但它留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并未完结:我们今后应当怎样在中外文化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探索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呢?

  本届“汉语桥”比赛的考题内容,不仅是针对外国参赛选手的,它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针对我国一般国民的。要建设文化强国,普通国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具有重要使命,因此那些国民的“文化盲点”,要通过像“汉语桥”一类文化节目不断加以消除。本届“汉语桥”比赛,特别着力于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在这种交流互鉴的视角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包容共享、共生共荣”的内在品质。本届比赛所设置的中外青年共同参赛环节,便是朝着这一方向所作出的努力。

  我们相信,“汉语桥”在世界千百万优秀青年心中,已经播撒出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美好种子,未来也一定能在他们心中开出“知华友华助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