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以下史书为纪传体的是?

A.《左传》

B.《史记》

C.《资治通鉴》

D.《春秋》

B

【知识点】: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以下哪个观点是孟子的主张?

A.因材施教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水能载舟,水则覆舟

B

【知识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有一天仲弓去找孔子,问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称得上“仁”。孔子回答:“出门在外的时候循规蹈矩、彬彬有礼;役使百姓的时候庄严隆重而又极其小心。一件事如果是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那么也就不应该去强求别人。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朝堂之上就不会招致不满,私下与人交往时也不会惹来怨恨。这样,也就可以称得上仁了吧!”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这句话的意思指的是人民最为重要,国家其次,诸君王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诸侯欢心的做大夫。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主张,出自《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对弟子子路、冉有采取不同教育方法的故事。 水能载舟,水则覆舟:是荀子用来说明君民关系的形象的比喻。语出《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把君比做舟,把民比作水。说明百姓可以拥戴国君,也可以打倒国君;国君要安于其位,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注意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其思想的核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以下哪个是文人学士的代称?

A.饕餮之徒

B.骚人墨客

C.商贾人家

D.官宦之家

B

【知识点】:

商贾,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骚人墨客,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泛指诗人。墨客,指的是文人。因此,骚人墨客泛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官宦,泛指官员。《宣和遗事》前集:“这佳人非为官宦,亦是富豪之家。” 饕餮之徒,比喻贪吃的人。出自《幼学琼林》。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文知识

以下哪个字是会意字?

A.日

B.众

C.木

D.足

B

【知识点】:

象形表意法是一种最古老、最直接的文字表意方法。它的特点是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态,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目:象形字,是人的一只眼睛的象形。日,象形字,是太阳的象形。木,象形字,是一棵树的象形,中间是树干,上面是树枝,下面是树根。 会意字是在象形、指事的基础上创造合体字的方法,把意义可相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这就是会意字。 众,是三个人形组合的会意字,因为数字“三”常常是多数的代称所以三个人合在一起不是确指的三个人,而是表示多数的“众人”。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国文学、艺术

中国的绘画也被称为 ?

A.朱砂

B.丹青

C.胭脂

D.雄黄

B

【知识点】:

朱砂,色鲜红,是中国画颜料的一种,也是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还能作为药物使用。晋葛洪《抱朴子·黄白》:“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唐白居易《自咏》:“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元张可久《天净沙·由德清道院来杭》曲:“丹炉好养朱砂,洞门长掩青霞。” 丹青,丹指的是鲜艳红色,甲骨文中,丹是个会意字,画的是一个井,井中有一点,表示从矿井中采到一种石头,这个石头叫朱砂。青指的颜色就很多了,最早是青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后面也有黑色、绿色颜色的意思了。中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所以人们把绘画称作“丹青”。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古代女子装扮时涂于脸颊或者唇部,它同时也是国画颜料的一种。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源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雄黄,既是一种国画颜料,也是一种药物。它是一种硫化物的矿石,辛温,有毒,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定惊的作用。在中国有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因为端午节正值盛夏,天气酷热,蚊虫很多,人们比较容易生病,而雄黄有解毒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人认为喝雄黄酒能够防毒虫和时疫。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文知识

“打败仗”在汉语中也叫做 ?

A.败西

B.败北

C.败南

D.败东

B

【知识点】:

古代称战败为“败北”,是因为“北”是“背”的古文。打败仗被称为“败北”而不叫“败东”“败西”或“败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中“北”的古义。“北”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为“背”或“相背”。《说文解字》:“北,背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古人说:败北,意思是打不过转背而逃。古时两军交战,若一方败退则以“背”对胜利的一方。所以“北”就有了失败的义项。 《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军奔曰北。其引伸之义也。谓背而走也。”北是违背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背”,其实底下的肉月是后人加的,原本的“北”就是现代汉语中的“背”字。两军打仗时,原本是面对面打,失败的一方逃跑的时候就会变成背对着胜利的那方,胜利的那方班师回朝,两军开始背对背各走各的,逃亡的那一方失败了,这就是它所谓的“败北”了。 《孙子·军事》:“佯北勿从。”这里的“北”,即是“败”或“败逃”,意为“敌人假装败逃,不要盲目追赶”。《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西汉初期的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及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其意也为“追杀败逃的敌军”。故而,“败北”与向北方逃跑没有任何关联,也不能称为“败东”“败西”或“败南”。 在古代,北字除了违背之外,也有方向的含义的。比如说作为方向名时,表示与南相对。《老子》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为此意。在古代,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意思就是与南相对的就是北。还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记载的“早做陆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也都是与“南”相对的意思。北字还是一个姓氏,最特殊的还是它作为动词词性的时候,多译为“违背”。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讲究 “三书六礼”,其中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其中询问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是属于以下哪个环节?

A.纳吉

B.问名

C.亲迎

D.请期

B

【知识点】:

“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 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形容最精彩的一出戏,或者形容最精彩的部分或事件,汉语常常用什么来表示?

A.独角戏

B.压轴戏

C.开场戏

D.折子戏

B

【知识点】:

独角戏,是流行于上海、江苏(苏南)、浙江一带,以吴语方言演出的传统戏。最初,独角戏是只有一个人的演出,后来渐渐演变成为一人身兼数职,扮演多种角色,或很多人参与的戏曲表演形式。 压轴戏,亦称“ 压台戏 ”,指的是一场演出中质量最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压住全台的那出戏,也比喻引人注目的、最精彩的部分或事件。 开场戏,又称“帽子戏”,头是人之顶,帽子又在头之上,可见其前沿性。开场戏作为一场演出的第一个节日,往往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引出,所以开场戏又称“开锣戏”。 折子戏,折子戏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它的出现大致在明后期。由于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模式早被打破,明清传奇剧本动辄四五十出(折),演出连续几天几夜,演者观者不胜其长,戏班便改从整本戏中选取表演较精彩、情节相对完整的折进行单独演出。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的戏曲脸谱常以颜色来代表人物的性格,表示赤胆忠心的应该是哪种脸谱呢?

A.白脸

B.红脸

C.黑脸

D.黄脸

B

【知识点】:

黑脸:京剧脸谱黑色表示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的意思。有时也表示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 红脸:京剧脸谱红色一般表示所饰人物忠勇正直,如关羽被后人尊为神,受人尊崇,就是典型的红色脸谱。这成为戏曲演出的规矩,任何剧种都认同。有些忠勇良将、正神也以红为主色,如黄盖、太乙真人等。 白脸:京剧脸谱白色象征阴险、狡诈等性格,如曹操、严嵩、董卓、赵高、司马懿、高俅等。戴上这种脸谱的很多时候是剧中类似小人一样的人物。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蒿、秦桧。此外,鹤发童颜的老英雄、将官以及和尚、太监等角色也可以画白色脸谱。 黄脸:京剧脸谱黄色代表着性格暴躁、勇猛善战,比如春秋时期的廉颇,“三国”大将典韦等;也有彪悍凶猛、残忍的含义,如隋朝的宇文成都,宋朝的义军领袖杨幺等。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以下哪首古曲表示的是遇到知音的意思?

A.《十面埋伏》

B.《高山流水》

C.《阳关三叠》

D.《梅花三弄》

B

【知识点】: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阳关三叠》,古琴曲,是唐代著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First Prev 14 15 16 17 18 Next Last Total 685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