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汉语桥”云赛事:外国青少年与中国语言文化的浪漫相遇

时间:2020-12-27来源:传媒1号

在第十三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来自美洲古巴赛区的李林跳一曲汉舞,身段曼妙衣袂飘飘,看罢表演忍不住赞叹她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熟悉旋律响起,一曲《花木兰》选段在尼日利亚学姐赵馨兰的诠释下多了几分力量感,引得一众掌声连连。

1.jpg

水袖舞、扇子舞、葫芦丝、古筝、快板……看着这样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小伙伴们娴熟展示着中华传统歌舞器乐,并悠悠然沉醉其中,笔者欣然感叹,虽然“汉语桥”是场比赛,但它却更像世界各地中文爱好者的一次以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为主题的团聚欢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在网络社交平台,常常能够看到网友们自创的中文考试题,其中不少令身为母语使用者的我们都大呼「够难」!而这次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联手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开展的第十三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有不少诸如二十四节气接龙、含动物的四字词语接龙等高难度考题,这样的题目对于不少中国观众来说,都有着不小的挑战。

不过,为考生出难题显然不是这一比赛的核心意义,相比「点」式的知识考察,本届“汉语桥”在考题以及在相关拓展知识方面的设置,更侧重于对中国语言文化「圈」式的全景展现。于是,关于一道「传统北京四合院中,最重要的建筑」题目,我们知道了四合院中的「四合」由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构成,以及「北」在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象征,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居住的哲学和智慧,更蕴藏了中国文化理念。


从评委邹韵的引申中,我们了解了「一肚子墨水」的表达来源于《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则有趣故事:宋代时期的科举考试条件十分艰苦,考试当中如果考生口渴难耐,只能用磨砚水解渴,因此导致嘴唇变黑、一肚子墨水。

丰富的题型、广博的知识面、灵活的提问方式,本届“汉语桥”比赛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参赛选手对于中文的理解运用能力。在其中一场「谁是真的?」的考试环节中,题目混淆了上海同重庆之间的城市特征,要求选手在两个选项间选出与山城重庆相符的那一个。

如此这般的考题,已经远远超越了于中文、于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认知的单一层面,而是对中国的历史、地理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贯通。为外国青少年翻开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册页,了解到其中各不相同的侧影。

可能有人会问,如此高难度的考试,会不会为难了这群外国孩子?

刚听到题目时,笔者也有同样的顾虑,不过在看完这群外国青少年的表现之后,不由感叹如今的00后们当真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虽然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成长土壤,但进入到各大洲组复赛以及全球半决赛与总决赛的他们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其中有几位参赛选手甚至在口音方面,同我们身边的中国学生没有任何差别。

若问是何原因让他们练就了这样一口标准的中文?除了众所周知的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奋练习之外,笔者还在外国青少年选手们的身上看到另外一重共性——他们并非仅仅将中文当作语言工具,而是在其中倾注了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他们中的很多可以被称为「中国语言文化迷」,在其如流的对答中,无论是传统的流行的、历史的新闻的、直抒胸臆的含典带故的,都几乎信手拈来。进行自我介绍时,非洲尼日利亚赛区王成功的一段快板打得满堂喝彩。谈及古诗文,大洋洲新西兰惠灵顿赛区杜玄羽献上的一段《关雎》可谓声情并茂。

3.jpg

即使远隔千山万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来自五洲四海的外国青少年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如痴如醉,也再一次看到了中文这一古老的语言,在他们的诠释下所跃动着的勃勃生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从比赛的性质来看,这是一场中文国际赛事,但这并不是这场比赛的全部,它更像是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架起的沟通桥梁,促进着中外之间的多方位对话,传递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期许。

跨越时空的价值共鸣——

通过主持人、评委以及选手在不同生活维度的讨论,笔者感受到这场赛事不仅传达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价值契约,更能从中体悟到来自于不同时空、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于德、于爱的价值共鸣。

聊到「杏林春暖」,评委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文化学者赵玉平补充了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三国时期名为董奉的医学大师悬壶济世,为民看病不求回报,只让病人在病愈之后于后山种一棵杏树,久而久之杏花成林。「真正的高人,一定是既有术又有德的」,赵玉平教授说。

4.jpg

听到这里,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的选手甜甜「隔空」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敬意,感谢他对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由此,杏林春暖一词贯穿古今,联结四海。在他们的一言一笑之间,友好包容的温暖气息在赛场中洋溢。

独家珍藏的情感记忆——

在本届“汉语桥”比赛,还聆听到了不同选手生命记忆、情感旅程中与中国相关的一切所留下的印迹。在北京生活过的欧洲克罗地亚选手马洛讲述了自己在四合院发生的故事,他感慨四合院就像是一个迷宫,是研究不明白的建筑群。

此外,马洛还分享了自己将「串」一字看作图案而非汉字的有趣经历;大洋洲澳大利亚堪培拉赛区沙可实讲述了在杭州观看《印象西湖》时,一曲《西湖雨》留给自己的难忘印象;南非选手佟佳颖分享了自己通过中国的一款App学做饺子的经历,并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美食就是饺子......

5.jpg

从选手们的过往中可以看到,中国语言文化从抽象的符号,变成了一首歌曲、一种情绪、一丝味道这样踏踏实实的独家记忆。

真实温暖的社会风貌——

除了海内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本届比赛中形式各异的考题也为参赛选手、各国观众展现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中国社会百景图,为他们了解中国的社会生活构建了一个平台。

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的讲述,在座的外国青少年了解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是枯燥、乏味的,它也可以同时尚潮流结合起来,令传统焕发新生。

观众同选手们借由视频题一起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看到了在当地政府与外来投资的共同推动下,这个据说七八年前还未曾生产过一把吉他、民众收入微薄的小村庄转身成为了每年生产六百多万把吉他、出口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生动诠释了中国语言文化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扶贫精神。

6.jpg

这样一个个小故事的串联,为外国青少年了解更为真实、全面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虽然本届“汉语桥”用了较多篇幅考察选手们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但并不意味着这场比赛是因循守旧的,无论于形还是于魂,“汉语桥”都称得上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双向赋能。

于形,耳目一新的云录制比赛模式——

今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一种新颖的录制方式悄然兴起——云录制。第一季度之后,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有所好转,云录制逐渐淡出观众视野。不过,由于“汉语桥”的参赛选手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比赛再度借由云录制,令各国青少年共聚云端,通过网络进行语言学习交流。

7.jpg

虽然云录制的存在不能忽略疫情的客观原因,不过笔者认为,这样全新比赛方式背后的深层价值更值得玩味。于录制而言,选手与选手之间、选手与比赛现场之间变得「共地」,于播出而言,选手与观众之间变得「共时」。在这共地与共时之间,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概念成为了现实,天各一方的距离几乎化为虚无。

除了云录制的比赛方式,本届“汉语桥”中不少视频题还通过Vlog的形式呈现,这样贴近生活质感的考题形式使得中文这门语言回归生活日常,实现了与选手之间情感的下沉、联结。

8.jpg

于神,古老文明与青少年文化的灵魂共融——

此番来参赛的选手都是各国爱好中文的00后们,本届比赛的全球总冠军,来自加拿大多伦多赛区的甜甜今年仅有15岁。虽然年龄小,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与中国语言文化之间是单向的学习模仿,这群外国青少年同样在比赛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化全然一新的理解,赋予这古老文明以无限的青春活力。

在全球总决赛中,谈及花木兰精神,南非赛区的佟佳颖说花木兰的勇敢与坚韧影响了很多非洲女孩。甜甜则认为花木兰争取了男女平等,也追求了女性解放的美好愿望,与此同时她孝顺、保卫祖国、热爱和平。

9.jpg

从两位外国女孩的分享中,可以看到她们不仅理解了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美德,还为这些美德增添了全新的青少年意味、时代价值,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呈现创造了更多可能。

第十三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团聚了一帮于中国语言文化知识饱含热情的外国青少年。他们打破了身为参赛选手请教者、对话者的身份,从全新的角度、独特的思路进行思考,反向给予主持人、评委和观众以启发。

许多参赛选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语言质朴却内容生动,字词白描间,依稀可辨属于青少年群体的信心与力量。可见,这群外国学生不仅是优秀的中文的学习者,更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领悟者。亦可见,哪怕跨越山海,人和人之间共同的感情与相似的人生际遇依然能够汇聚成的力量,这股力量最终将推动不同文化跨越沟通障碍,实现更远、更久的借鉴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