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汉语桥

新一季《汉语桥》29日晚开播 国学大师范曾任开笔官

时间:2014-07-31 13:52:46来源:南通网编辑:

范曾和汪涵在录制现场。

    7月29日22点,一年一度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湖南卫视与观众见面,知名节目主持人汪涵当“守桥人”,国学造诣深厚的文化大家、南通籍书画大师范曾先生担任开笔官。现场,范曾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126名优秀大学生选手书写“行”字,传授“知行合一”的文学内涵。

    范曾认为,中国话作为东方的最丰厚的文化思想的载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个语言是唯一的表意语言,西方或者东方所有国家的语言都是表音的语言,这是根本区别,世界上表意的语言就一种,这有多了不起,所以他支持语言的一些活动。

    126名各国大学生角逐《汉语桥》,范曾任开笔官

    7月29日22点,一年一度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开幕式与决赛在湖南卫视与观众见面。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是,国学造诣深厚的文化大家、南通籍书画大师范曾先生担任开笔官。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旨在激发各国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强世界对中国语言与中华文化的理解。从200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2届,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1200多名大学生先后应邀来华参加了复赛、决赛,各国参加预赛活动的大学生近40万人。目前,比赛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第十三届《汉语桥》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湖南省教育厅、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基地承办,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来自87个国家110个赛区的126名优秀大学生将展示其学习中华文化的收获。今年《汉语桥》决赛还将“考场”搬到了户外——陕西西安、江西景德镇和湖南安化,在这三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进入决赛的30名选手要来一次“中国文化全体验”的决赛。

    带领选手书写“行”字,传授“知行合一”的文学内涵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内,伴随着古典而又优美的中国古乐,汉语桥的“守桥人”汪涵亮相现场。开幕式上,导演组重点打造了一个盛大仪式——中华“开笔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仪式,“开笔礼”对中国古时读书人而言意义非凡。

    研墨、起笔、沾墨、落笔……在开笔官范曾的带领下,全体参赛选手在铺于古木桌上的白纸上,写下此前导演组面向全球征集到的“最美中国汉字”——“行”。

    “人类作为一个有智有慧有灵的生命来到这个地球上,大概就两个字,‘知’和‘行’。知,古代就是智慧,属于主观的认识;行,就是实践,人是动物当然要实践,因此这个‘行’我让他们认识一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命题,范曾说这是选择这个字的原因。

   随着主持人“展卷”口令一出,选手们一齐向镜头展示他们所写的“行”字。

    “知与行,是全世界不同肤色的民族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今天,你们怀抱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不远千里来到中国,这是‘行’的开始,希望你们将中华文化传播给每一个热爱汉语的人。”范曾寄语各国大学生。

    漫谈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称没有危机

    这并不是范曾第一次参与电视节目,北京卫视《国学开讲》、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等都曾邀请过他担任嘉宾。

    “汉字现在受到世界很多知识界和青年人的欢迎,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语言本身的美质,它的美的质地使这个语言永葆青春,四千多年没有变,到今天还是生命之树常青,全世界只有一种语言就是中国话。”谈及吸引他来参加《汉语桥》节目的原因,范曾说,中国话作为东方的最丰厚的文化思想的载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个语言是唯一的表意语言,西方或者东方所有国家的语言都是表音的语言,这是根本区别,世界上表意的语言就一种,这有多了不起,所以他支持语言的一些活动。

    在范曾看来,文化要积极地走出去,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能不能得到世界的承认,像莫言等等,这都是中的重要的文化走出去的事件。“我们也在尽力的做一些工作,今年是中法文化年,我自己也做了相当多的事情,比如我把我画的一个雨果像送给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是收藏东方作品的最大的博物馆。还有一个罗丹的画像,送给罗丹艺术馆。另外我还和法国一个艺术院的院长,也是一个语言学家,在北京大学办了一个中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的语言的对话。他谈法国语言之美,我谈中国语言之美……”

    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生存环境,范曾认为,传统文化的生存没有危机。“因为党中央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重视传统文化,习主席比任何时候都重视传统文化,因此给我们学者、学人,创造了极好的环境。植物要有生态环境,文化也要有它的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很好地珍惜,每个人尽其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