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聚焦
“汉语桥”:通过文化软传播让世界更懂中国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座“汉语桥”飞架在各国青年中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天堑也在变通途。近日,由国家汉办/湖南省政府主办、湖南卫视制作播出的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简称“汉语桥”)顺利落幕。来自108个国家的146名选手,历时三个多月的PK,共襄一场中国文化传播的嘉年华。这是给全球亿万观众的文化盛宴,也是通过文化软传播让世界更懂中国的最好渠道。
本质上,在全球已迈入“文化外交”时代的背景下,延续了15年之久的“汉语桥”,就是以最具活力的、泛社会化的文化外交方式,跟其他形式的公共外交形成共振,进而让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辐射面更广、嵌入度更深。
用软传播开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在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历史长河源远、文化底蕴深厚,已是众所周知。但要从中国文化里掘出更加气蕴沉雄的能量,令其洪荒之力释放,还得在其传播的纵深度上继续深耕,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外国人脑海中的印象清晰可感而不至于虚焦,也让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在他们的认知域里变得更充实立体。须看到,早在结束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就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近些年来,中外文化合作在拓殖,文化产业也在朝着深度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方向发展,都彰显出我国在推动文化“走出去”力度上的持续加码。但就眼下看,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力,跟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经济影响力仍难匹配,从语言环境渗透到文化符号推广,都存在“逆差”。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很零碎和片面。
在此语境中,在官方推广渠道外,多以软传播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尤为重要。所谓“软传播”,跟“硬推广”对应,它通常遵循平视视角、边际入手、亲柔打动等原则,讲究的是文化观念理念层面温风化雨式的濡染。
而“汉语桥”侧重的,就是这样的软传播。这档历久弥新且备受业界推崇、被誉为站在汉语和中华文化宝库山巅的重磅电视人文类节目,如今已是国内文化类节目中的领军者。它也凭着它在全球华人圈里的影响力、世界人文交流领域知名品牌活动的地位,成为了对中国文化外交既有手段不可或缺的补充。
就传播路径而言,“汉语桥”显然是另辟了中国文化传播的蹊径。在节目形式上,它基本上跟板着脸搞强记式知识灌输“绝缘”,而是寓教于乐于谐,无论是制作方式的创新——从起初的舞台才艺表演到后来的户外真人秀再到如今向演播厅回归,还是考察模式、比赛环节设计上的出新,如首次亮相国内综艺舞台的中外PK、“汉字麻将”、5D动感答题等,都离不开“好玩”二字。
在节目内容上,它注重传播边际的挖掘,发掘的那些考题既覆盖了字、词、句、诗、文学、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又与公众生活十分贴近,什么有意思来什么,用“汉语桥”总导演刘建立的话说,就是“文化盲区连接中外兴趣点”,所以英语课本里“李雷韩梅梅”的梗、《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等神曲、《琅琊榜》等霸屏剧还有各种典故、俚语之类应有尽有,都带着歪果仁们“涨姿势”,学习中文内蕴的思维方式。
有趣有料有突破的形式内容,让汉语“活”了起来,更有吸引力;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娱乐在“桥”上混搭,则让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灵活多变中,内蕴了某种生命力。像这样极富创新创意的文化传播,在中国不是不够多,而是太少,它也理应成为公共外交倚重的社会化跨文化交流交往。
以青年为切口,培养更多“知华派”“友华派”
“汉语桥”作为综艺节目里的“清流”,能历经15年而不衰,确实罕见,何况它还肩负着汉语言文化交流与推广的使命,内核是文化理念传播。究其长盛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这类认同,内化成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动力,也支撑着“汉语桥”成为传播中式文化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