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汉语桥

首页>赛事动态

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预选赛圆满举行

时间:2016-07-20来源:编辑:

  18日上午,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预选赛在杜伊斯堡鲁尔都市孔院旁的礼堂精彩上演。由8家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推荐的18名选手参加比赛,经过主题演讲、知识竞答和才艺展示三个环节的角逐,来自巴符州圣布拉欣高级中学的庞凯玲(Caroline von den Bongart)和来自北威州伯乐高级文理中学的海涛(Leopold Raab)获得了一等奖。

  个性化的选题、字正腔圆的发音,选手们在演讲阶段中,展现出了蓬勃的青春朝气和不俗的汉语能力;国情、文化及语言的问答环节里,哪怕是诸如“有‘六朝古都’之称的是哪一座城市”这样的问题,也没难住在场的这些“小中国通”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舞,选手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投入,更是令人看得津津有味。

640.webp

全体学员、演出人员大合影

  “愿做亚欧大陆的桥”

  博斯普鲁克海峡大桥,连接亚欧两个大洲。大桥所在的伊斯坦布尔,更因文化的融合,令世人着迷。1号选手、来自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的土耳其裔小伙厄兹巴克尔·艾哈迈德(Oezbakir Ahmet)一登场就先声夺人,自信地表示要成为“亚欧大陆的桥梁”。

  他说,土耳其文化和中国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土耳其人是“茶痴”,爱茶如命,普通的土耳其人一天要喝很多杯茶。而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饮用茶并形成茶文化的国家,因此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下定决心开始学习中文,则是因为学校中文合唱团的缘故。一年前,热爱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的他加入了合唱团、并选择了中文作为其第二外语。目前,他每周上两节课,每节课一个半小时。厄兹巴克尔·艾哈迈德掌握的词汇并不多,但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实属难得。他说:“是因为老师一直鼓励我们,中文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难学,掌握好方法,勤于练习,便会不断进步。”

640.webp (1)

1号选手厄兹巴克尔•艾哈迈德(Oezbakir Ahmet)与鲁尔都市孔院中德方院长合影

  这就是我的中国结,我的中国“情结”

  “这就是我的中国结,我的中国‘情结’。”当4号选手庞凯玲结束演讲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如果闭上眼睛,听她说话,分明就是一位中国女孩在一旁娓娓道来。

  金发碧眼的庞凯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德国女孩,今年17岁,学习中文已经6年。因喜爱中国结,她与中国结缘,而她的母亲令她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

  她在演讲中说道:“我妈妈从小就爱上了中国,她把这份对中国的爱传给了我、还有我的姐姐和弟弟。高中毕业之后她独自去中国留学,小的时候,她常常和我们说她在中国旅游的故事。讲到了绵延曲折的万里长城,气势恢宏的故宫,讲到了中国独具特色的55个少数民族,给我们看了满族的旗袍、苗族的云饰和维吾尔族的歌舞片,还有陕西的民间剪纸等。”

640.webp (2)

一等奖获得者庞凯玲

  妈妈对庞凯玲说,如果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就一定要学好汉语。于是庞凯玲下定决心,开始学习汉语。但因汉字难记又难写,她好几次都想放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妈妈的鼓励和帮助,让她最终坚持了下来。今天的她对母亲十分感恩,也对自己的坚持感到骄傲。庞凯玲对记者说,她会鼓励更多的人学习汉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庞凯玲去过很多次中国,对于中国人有着非常好的印象。她说:“每次和中国人见面,他们都很热情,见自己说中文,他们都会乐呵呵的。在德国我也有一些中国朋友,相互间会经常交流。身边德国朋友会认为我说中文很酷,因为中文并不是一门简单的语言,他们既佩服,也对我很支持。”

  庞凯玲的姐姐庞安童,在2014年第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中,为德国队赢得了总冠军奖杯,并荣获个人综合一等奖。受家庭的影响,庞凯玲的弟弟也正在学习中文。他说在公共场合,家里人也可以用中文大声说“悄悄话”。

640.webp (3)

获奖选手和主办方以及评委老师合影

  中文,通向中国文化之路 另一位一等奖获得者海涛已经是第3次参加汉语桥的比赛了,他曾拿过德国赛区的三等奖和二等奖,一年一个台阶,今年他终于获得去中国参赛的机会。海涛告诉记者,他的妈妈是纽约人,由于经常光顾当地华人开的冰淇淋店而学习了一些中文。受妈妈的影响,海涛上中学时选择中文作为外语。今年夏天海涛即将高中毕业,他计划去云南师范大学继续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

640.webp (4)

一等奖获得者海涛

  2号选手大卫(David Brenske)将一段单口相声作为自己在演讲环节的表演,这是因为他知道许多选手都会说在中国的经历,他想与众不同。他的中文老师同时也是学校的戏剧老师,在准备相声表演时给予了他很大帮助。

640.webp (5)

大卫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

  13号选手佐伊(Zoe Hofmann)学习中文是为了自己的中国闺蜜,她们共同喜爱大熊猫和中国的电影。她说,汉字非常有魅力,不但含义深刻,而且本身就很漂亮。为了认识更多中国朋友,她前年还参加了去杭州友好学校的交流项目。

640.webp (6)

左二为佐伊

  4号选手查内儿(Charel Schreurs)酷爱中国书法,外表斯文的他写起毛笔字来有板有眼。他还特意带上了自己的印章,为现场书写的作品留下落款,一丝不苟的态度令人啧啧称叹。

640.webp (7)

14号选手查内儿(Charel Schreurs),现场书法表演

  18号选手廖恩(Leon Usov)在上海生活过几年,当时他最爱吃的是山东的水饺、兰州的拉面和新疆的大盘鸡。他说,这些人从几千公里外来到上海,令上海这座城市有趣而美味。他还展示了剪纸的才艺,“天天中文”四个大字表达了他学好中文的愿望,更体现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640.webp (8)

现场剪纸、18号选手廖恩(Leon Usov)

  “汉语桥”这个舞台,将选手们与中文、与中国文化的情缘一一串起,编织出一幅五彩缤纷、真实珍贵的美丽画卷。

  学习中文的意义远超比赛本身 驻德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董琦在致辞中说,“汉语桥”寓意汉语是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只有通过交流,我们才能学习新的文化,并从其他文化的视角来反观自身。越早接触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我们越能够对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他勉励学习汉语的德国中学生们,通过自身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了解和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为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做出贡献。

640.webp (9)

驻德使馆教育处董琦公参

  具有丰富德中双语教学经验徐静华教授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会主席。她说,语言学习是劳动,汉语学习是名副其实的艰苦劳动,考验着人的勤奋和耐力。今天的选手们都经受住了考验,因此祝贺所有参赛选手。

  徐静华教授表示,语言学习虽然耗费时间和精力,但也有很多乐趣。语言是通向心灵的,是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她还用一句自身非常喜欢的话与在场所有人共勉——“每学会一门语言,灵魂中被束缚的一部分便会得到释放。”

640.webp (10)

徐静华教授为一等奖选手颁发奖状

  杜伊斯堡市副市长、德国联邦议员莫斯布莱希(Volker Mosblech)高度评价杜伊斯堡鲁尔都市孔子学院成立以来,为促进杜伊斯堡和中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贡献。前联邦议员、杜伊斯堡市中国事务专员普弗鲁克(Johannes Pflug)也在致辞中强调了青少年学习他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赞赏“汉语桥”比赛为促进两国青少年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据了解,全德目前已有3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70多所中学将汉语设为选修课或中学毕业会考科目。每年都有100多名德国中学生参加暑期赴华夏令营,到中国去实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国的文化与习俗。

640.webp (11)

琦公参、徐静华教授和伯乐高级文理中学老师、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