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聚焦
“我是会说汉语的‘小鲜肉’”
——记“汉语桥”中文比赛德国赛区赛
“大家好,我叫海涛,16岁,学习中文1年半,去过中国3次,中国朋友都说我是会说汉语的‘小鲜肉’,”来自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的海涛这样介绍自己。
第8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赛区赛21日在德国中部城市瓦尔特斯豪森的扎尔茨曼外国语学校举行。来自德国各地的13名选手凭借流利的汉语表达、才艺表演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一一展示了各自风采。
海涛对中文发音和“老外”学汉语的口音很感兴趣。他介绍了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声母时遇到的困难,并列举了一些“雷人”表达。这名会吹葫芦丝的“小鲜肉”最后感慨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没有英语不行,没有中文更不行,因此要好好学习汉语。”
晚些时候上台的马克对中国网络语言颇有研究。听海涛自称“小鲜肉”后,17岁的他也不甘示弱,号称自己为“颜值爆表的小鲜肉”。马克说,他经常和中国朋友用微信聊天,发现朋友经常会用“高大上”“打酱油”等词语,虽然他每个字都认识,却不知道这些字组合起来是什么意思。“这真让人‘捉急’,”他说。
来自扎尔茨曼外国语学校的莫丽丝当天的演讲题目为《你吃了没有?》。她回忆说,记得上第一节汉语课时就学了“你吃了没有?”,那时她就想,饮食在中国应该扮演了重要角色。果不其然,饮食在中国十分重要,汉语也有很多表达与吃有关,如“吃亏”“吃货”“吃一堑长一智”……骂人时还可以说“饭桶”。
尽管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已有一定了解,莫丽丝还是大大低估了中国饮食的丰富程度。在中国交换学习的两周,莫丽丝自称“从没有感觉过饿”,而且她发现中国人很热情,特别喜欢请客吃饭。
莫丽丝说,如今中国菜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今年的生日礼物就是电饭锅和炒锅。她同时也觉察到,很多中国人喜欢吃麦当劳等西餐,因此她很担心中国的美食文化会受到影响。“希望中国人重视自己的美食传统,这样我再去中国时还有好吃的中国菜,”她说。
比赛中,不少选手都提到自己在中国感受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吴云浩介绍了他在中国学校的高二生活,每周一的升旗,每天要做的早操,需要不停跑步的军训……这些都令他难以忘怀。
除了各具特色的演讲,参赛选手还带来书法、诗歌、戏剧、器乐表演等精彩才艺展示。17岁的安科诺以独白的形式表演了一名老犹太人重回上海时的情景,让人回忆起纳粹德国统治时期犹太人逃亡上海的历史。15岁的纪菲娜一曲《挥着翅膀的女孩》赢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最终,由杜伊斯堡孔子学院和慕尼黑孔子学院分别选送的选手马克和纪菲娜获得本届比赛一等奖。
本次德国赛区赛由中国国家汉办和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共同主办,扎尔茨曼外国语学校承办。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董琦说,近年来汉语推广在德国取得良好成绩,这与两国在政治上的互信和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密不可分。2013-2014年被确定为“中德语言年”也极大地推动了两国青少年学习对方语言的热潮。
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数据显示,全德目前有超过3万人在学习汉语。截至2014年底,全德有304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其中有70所中学将汉语设为常规课程或毕业会考科目,全德学习汉语的在校中小学生达1万人。此外,德国已有16家孔子学院和3所孔子课堂,另有25所大学设有汉学系并设置约50个汉学教席,汉学系注册学生超过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