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赛事动态
“汉语桥”德国区决赛:德国大学生们 “入坑”中国连续剧,中国美食“水深得很”!
2020年第19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德国赛区决赛于6月13日进行。本届赛事因新冠疫情影响,首次以网络形式进行。德国赛区决赛由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主办,由埃尔福特应用科技大学孔子学院承办。一共有13名选手参与本次比赛角逐,110多名观众在线上观看了本场比赛。
中国驻德大使吴恳夫人郭金秋参赞以大使馆的名义,祝贺第19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德国赛区决赛的正式举办。她表示,“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健康等国际合作领域,语言一直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全球化的发展减轻了我们交流的障碍,我们学习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增进沟通。德国有句谚语,山与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特殊时期,中德两国的沟通从未间断。期待大家通过掌握的语言,为两国的双边合作与交流提供助力。”
13名选手学习汉语、结缘中国文化的经历不尽相同。
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罗宾·马塞勒(Robin Maseler)是在法国学习法语期间,因与中国同学的相处开始接触汉语和中国文化。他喜欢中国朋友的热情,迷上了中国美食,还在追中国电视剧上“入了坑”。
杜塞尔多夫大学的顾莺(Lara Gruber)一年多前在湖北武汉,被长江大桥、黄鹤楼和武汉的地道小吃所吸引。她还期待着,疫情过后,要回到武汉去看樱花,去看人山人海。
出生于慕尼黑的杨力山(Alexander Berns)在高中时受到了父母的鼓励去到烟台交流。他在寄宿家庭里,杨爸爸给他泡茶,讲三国诸葛亮的故事。疫情期间来自山东寄宿家庭的声声问候,让他深为感动。
▲杨力山(Alexander Berns)
在深入接触新的文化之前,难免会有困惑和偏见。“汉语桥”的选手们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来自波鸿大学的沙国强(Alexander Sayem-El-Dahr)高中时在昆明的地铁上常常被人拍照与要求合影;鲁尔西区应用科技大学的孔浩(Maximilian K?lges)则在桂林体会了当地司机朝他按喇叭的“礼遇”。他们都经历了一番内心转变,从抗拒、烦躁,到理解、接受这种当地人对外来人独特的“关注”和“打招呼”方式。
▲沙国强(Alexander Sayem-El-Dahr)
本场“汉语桥”比赛主题是“天下一家”。许多选手从自身经历或见闻出发谈自己的体会。
萨尔大学的德波拉·瓦蒂(Deborah Watty)以美国寄宿生活为例,谈自己尝试理解美国人的持枪观点和选择。波恩大学德中翻译专业的赖亚明(Benjamin Ley)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让欧洲和亚洲紧密联系,他将对抗贫困、应对气候变化视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柏林自由大学的潘孟如(Marie Polen)就美国警察“跪杀”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一事发表评论;她的同学施汉娜(Hannah Sch?ttle),则以疫情为引,阐述“独特的语言文化历史风俗让国家更美,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应对全球挑战”的观点。
▲孔浩(Maximilian K?lges)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海洋(Daniel Rakewitsch)曾到四川成都留学。他在演讲中熟悉使用各种流行语,比如“中国美食水深得很”,“互通有无,这才是王道”;又从防疫卫生的热点出发,谈及外国人对“一起吃火锅不卫生”的偏见,尝试以孔子“席地而坐、举案齐眉”分析分餐制在中国古已有之,又吸纳胡人“高桌大椅”会食制的过程。融合,是他对“天下一家”的独到见解。
▲海洋(Daniel Rakewitsch)
最终,海洋(Daniel Rakewitsch)获得2020年第19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德国赛区决赛冠军。顾莺(Lara Gruber)与杨力山(Alexander Berns)并列第二名,德波拉·瓦蒂(Deborah Watty)和林家豪(Ole Linder)获得第三名。
埃尔福特孔院中方院长贾峰昌教授表示,本次“汉语桥”比赛吸引了来自德国以外多个国家的观众,网络让比赛跨越了赛区,有利于各方朋友交流互鉴。
评委会主席罗梅君教授(Prof. Mechthild Leutner)点评表示,今年“汉语桥”在艰难时期顺利进行,选手们展现了对汉语、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全面兴趣,期待选手们努力进取,作为未来中德两国的沟通桥梁,在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发展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