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赛事动态

汉语为什么这样热?

时间:2019-05-21来源:向东向西

  5月18日,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法国预选赛在斯特拉斯堡落下帷幕。来自法国各地的22名选手展开激烈角逐。比赛包括笔试、演讲、问答和才艺表演4种形式。在演讲环节,选手们讲述自己学习汉语和在华生活的经历,以及对中国习俗、文化等的认知和喜爱。一些选手的表现,可以用惊艳来形容。而比赛幕后的故事,则更加令人感动。

  “以父之名”

  “父亲牵着,我的双手,轻轻走过,清晨那安安静静的石板路。”《以父之名》是中国台湾歌手周杰伦的代表作。来自法国巴黎七大孔子学院的马克西姆•勒古佩也是周杰伦的粉丝。

  但是,他没有想到,他能有一天,“以父之名”到中国学习、工作。

  马克西姆的父亲曾在阿尔斯通中国分公司工作,并且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李国平。因为他父亲觉得这个名字寓意很好:“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同时,又和“中国梦”相连。

  当马克西姆说出“中国梦”时,连记者都吃了一惊。

640.png

巴黎七大孔子学院的李国平(马克西姆)(右)和他的父亲李国平。

  2015年,马克西姆有机会到中国江苏南通去教书。他的父亲说,你到中国要有个中国名字,现在父亲在中国的工作结束了,就把中国名字给你吧。马克西姆的父亲郑重地将自己的中国名字送给了儿子。马克西姆说,这是父亲给他的最好礼物。

  “我和爸爸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名字,以及对中国同样的爱”。

  马克西姆会8种语言,而汉语是他的最爱。他喜欢汉语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国的绚丽多彩。“我喜欢在中国工作,那里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的“中国梦”才刚开始

  为了解释自己的中文名字,巴黎七大中文系的棠杳(Nicola JAUADEAO)在台上朗诵了李清照《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看着抑扬顿挫吟唱的棠杳,记者在想,天天追偶像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中国年轻人,也未必都会背诵《如梦令》吧?

  棠杳的指导老师于冬梅说,这个学生天赋很好,又特别努力,所以进步很快。中国驻法教育公参杨进听说有的学生,才学了一年中文,就“敢”来参加比赛,必须点赞。说的就是棠杳。

641.png

巴黎七大中文系的棠杳仅仅学了一年中文就参加了“汉语桥”比赛。

  棠杳高中毕业后,没有按部就班进入大学,而是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在海军服过役,在警察局任过职。当两年前有一个机会去中国旅游时,他毅然辞去公职,带了一本字典就去了中国。当年他的辞职信写的是不是“中国特别大,我想去看看”呢?

  在中国,他开始了漫长的旅行。“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旅途中,他从没有乘坐过飞机,而是选择火车和汽车。一路上,他查着字典和人们交流,也认识了很多朋友。“很多人经常送我吃的和用的,很多人愿意帮助我,真的非常美好的旅行”。

  “我在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和亲切。”棠杳说,他不理解一些法国记者所说的在中国受限制,他感到的是自由自在,亲情友谊。

  “我还要到中国去,我的中国梦刚刚开始。” 棠杳这样说。

  “《欧洲时报》的文章将选进我的下一本书”

  来自拉罗谢尔孔子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化教授柳烟(AUGER Agnes)曾经在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工作,已经在法国教了8年汉语,讲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她已经写了3本关于汉语教学的法语专著,最新的一本《中文练习》即将出版。

  “我非常关注《欧洲时报》,我不仅读它的新闻,还看评论,看视频。”她认为,《欧洲时报》的文字非常严谨,她建议学汉语的法国学生能够多看,“虽然对他们来说有些难,但是非常有用。”

6330.png

来自拉罗谢尔孔子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化教授柳烟(AUGER Agnes)已经在法国教了8年汉语,出了3本与汉语有关的书。

  正是因为这样,在她计划的下一本著作中,她将引用《欧洲时报》的文章并予以评析。至于如何引用?引用什么类型的文章?她表示暂时保密,一是因为与出版社签了合同,不能“剧透”,第二个原因她也不想自己的创意被“剽窃”。

  说到汉语教学,她表示,汉语是一门相对比较难的语言,现在的学生好动,很难专注很长时间学习,但是,汉语需要专注,所以得想些新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

  所以,她指导的学生韦夏理(Charly VILLAIN)可以说多才多艺,茶道、笛子、萨克斯比较精通,也赢得了观众和评委喜欢,并获得了三等奖。

  关于海外汉语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执行教授魏万磊(曾任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说的好,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日益成为民族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外“汉语热”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合作共赢、大国担当和文化自信的国际魅力。

  汉语难学,但挡不住学习的热情,海外汉语热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是推动海外汉语热的根本动力。

  从2004年3个国家3所孔子学院起步,14年来,全球已有14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近年来,海外孔子学院正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型期,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体现出大国应有的担当。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以武力干涉等谋求霸权,而是以“合作共赢”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同。

  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就必须了解支撑中国不断前行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构筑起来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其核心特质是合作对话,而不是零和博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了解汉语才能了解中国文化,进而才能充分理解“人能群,彼不能群”的休戚与共、合作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文化的人本思维将成为海外汉语热未来关注的深层次课题。

(欧洲时报记者 孔帆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