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举办首届“汉语桥”中文比赛

时间:2015-05-11 18:04:32来源:维尔纽斯大学孔子学院编辑:

    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孔子学院在首都维尔纽斯举办首届“汉语桥”中文比赛,多名通过初试选拔的大学生同台竞技,为观众献上了一台视听大餐。

    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魏瑞兴在致辞中表示,“汉语桥”多年来的比赛吸引了众多来自各国的青年学生参加,说:“通过参赛,选手们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汉语水平,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而且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了快乐。”

    他说:“世界的文明是多样的,世界各国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学习对方的语言,了解彼此的文化。”

    此次比赛包括知识问答、演讲和才艺表演等三个环节,根据综合得分确定最后的名次。虽然部分选手的中文发音仍需改进,但是他们的知识面、接地气的《我的中国梦》演讲和各具特色的才艺表演都让观众大为赞叹。

    安德鲁斯是立陶宛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大三的学生,此次比赛获得冠军,将代表立陶宛赴华参加“汉语桥”比赛。在周六的比赛中,安德鲁斯的配乐诗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充满感情。让身处异乡的人感受到家乡的气息和温暖,平凡世界里幸福的涵义,以及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记者看到有的工作人员也因之眼含热泪。

     麦希婷是安德鲁斯的同学,在周六的比赛中,她表演了一段舞蹈,配乐是风靡各地华人圈的《小苹果》。穿着借来的熊猫服,麦希婷的舞蹈可爱而精彩,赢来满堂喝彩。她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这首歌和舞蹈。她说,筷子兄弟的这首歌激发了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关于筷子兄弟的诸多作品,麦希婷告诉记者,最喜欢的是《父亲》,因为那首歌关于父爱,而父亲是人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沙明是维尔纽斯大学的学生。对他来说,中国和中国文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0岁时,他首次随父母赴华旅游,从此与中国文化结缘,不断学习汉语、书法和茶艺。他说,中国的茶艺和书法非常有魅力,都可以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年夏天,沙明将到厦门大学开始一年的学习。对他来说,这将是一段更近距离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的经历。在周六的比赛中,即将硕士毕业的法律心理学学生尤娜为观众带来了自弹自唱的《我是一直小小鸟》。尤娜对记者说,这首歌对她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我处境最艰难的时刻,我发现了一个让我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和给我翅膀以力量的人—中国和我在那里遇到的人们。”

    去年,通过交换项目,尤娜得到了到中国上学的机会,并度过了“非常棒”的五个月。她说,那五个月的学习经历让自己改变了很多。“我去过很多地方,只有中国让我感觉像在家一样。人们很接受我,我也敢于接受挑战,并深受中国人的启发。”

    相较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立陶宛的汉语教学工作历史较为短暂,而效果明显。在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维尔纽斯大学孔子学院等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汉语教学已经在多所大学和中学落地开花。同时,也有不少立陶宛青少年通过孔子学院夏令营、奖学金留学等途径获得了到中国学习的机会。

魏瑞兴大使为冠军颁奖

    对于大多数立陶宛人来说,中国很遥远,汉语很复杂,中餐很好吃。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这个波罗的海国家,中国元素也不断多了起来。如在立陶宛落地十年的太极拳和林林总总的武术俱乐部,如立陶宛全国近百家中餐馆(立境内中国人数仅数百名),如人们生活中常见身影的“中国制造”。

    立陶宛-中国商会主席丘克西斯曾向记者表示:“目前两国尚未开通直航,相信开通后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都会大大增强。”虽然目前两国尚无直航,但是汉语作为人们进行沟通的工具,已经成为一座加深两国人民友谊和相互了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