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真实性和趣味性取胜 成就零差评真人秀
《汉语桥》真人秀节目字第一期播出以来好消息不断,第一期全国网收视率同时段第2,省级卫视第1,刷新近几年收视新高,微博和贴吧评论零差评。决赛第二期开播,《汉语桥》以全国网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睥睨群雄。收视率0.6,份额4.12%,创造近年来该项目的收视新高。决赛第三期,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继续保持第一。
作为一档以中外文化交流为核心内容的相对小众的文化类节目,是什么让《汉语桥》一再创下历史最好收视纪录,成为这个夏天最热的话题之一?自2008年始,《汉语桥》开始由湖南卫视承办,作为与国家汉办合作的“命题作文”,《汉语桥》收视率一直面临不少客观挑战:命题空间与市场间隙大;“外国草根”在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和广谱大众的审美有差异;节目自身特征和湖南卫视气质不甚符合等。
在2014年《汉语桥》前期策划的时候,导演组就已经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制作思维。2014《汉语桥》真人秀总导演王恬称:“今年的《汉语桥》真人秀不想对选手直接灌输汉语言文化,而是调整为让选手亲自看、亲自听,这远比书本上的描述更为生动,也符合中国儒家文化中‘知行合一’的道理。”鉴于此,“我们的体验真人秀,以西安为起点,把‘丝绸之路’的概念贯穿全篇,加入中国符号瓷器、茶叶。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基于以上的制作思路,《汉语桥》采用了文化体验真人秀这一种表现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两点:1、视角的转变:国内制作外国人参与的节目,大多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做法,即中国人向外国朋友展示中国的标签文化、我们灌输给外国朋友的中国文化。而本次《汉语桥》真人秀则设计成让外国人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让外国人自我发现他们眼中的中国好人、中国人的锐意进取、创意生活;2、展示外国选手方式的改变:惯例的做法是在舞台上表演出各种中国文明,聚焦选手的才艺;2014年《汉语桥》真人秀的做法则是抛弃演播厅,让选手去到户外,真切感受中国人的精气神,并在过程中突出选手的才华。
这些积极的、大胆的革新最终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第十三届《汉语桥》真人秀开播以来,播出三期,全国同时段收视分别拿到第二和两次第一的好成绩。根据数据统计,观众量达到3800万,显示出较为强劲的竞争力。
这些客观的数据证明,今年《汉语桥》真人秀无疑是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其实,不仅仅是观众观看有快感。导演组王恬团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也是非常兴奋的,不仅仅是工作人员兴奋,参与到节目当中来的选手、路人、群众都有新鲜感。
具体分析起来,《汉语桥》选择户外真人秀模式,节目主体扩大为选手+嘉宾+路人+工作人员,甚至可以说,节目组所到之处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节目内容,由此产生的偶然性、趣味性和可看性相对“室内节目录制”成几何倍数增加。相比之下,其他文化类节目题材选择较相似,主要集中在成语、诗词、汉字等“国学”范畴,室内演播,主持人+嘉宾+选手构成节目主体,节目内容相对枯燥单板,形式单一,很难吸引受众。今年《汉语桥》真人秀收视份额高于央视一套两档重点文化类项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全国网和30中心城市组收视比其他省级卫星频道推出的文化类项目有较大的领先优势,就是这个原因。
虽然拍摄更加辛苦,成本大大增加,2014《汉语桥》真人秀却让文化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也让文化类节目打破收视魔咒,实现用“文化”和“趣味”两条腿走路,
王恬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这次搞真人秀的最重要的也是想检测选手与中国人交流的真实水平。”她补充说:外国选手们能够通过实践,面对面的地去学东西,这种交流方式给他们印象更深刻!
《汉语桥》给选手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甫一亮相,也让全国的观众“惊呆”了:原来文化节目也可以做到这样:好玩、好看、好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