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理天下须特别重视:

A.人情关系

B.法制建设

C.礼乐文化

D.道德规范

B

【知识点】:

“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的意思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 “治天下” 应重在依靠法律。其他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他们皆是儒家倡导的治国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和主张,儒家的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的主张,要求恢复礼乐制度,老子更是主张回到原始的农村公社,从中可以看出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家则代表底层平民的利益,主张 “节约”“尚同” 和 “非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历史上,一般把孔子和孟子的学说并称为 “孔孟之道”,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称为 “老庄学说”,这是因为

A.他们之间是直接的师生关系

B.后代人为方便记忆,把他们凑合在一起

C.他们的思想观点基本一致,属于同一个学派

D.他们都出生在同一个地方

C

【知识点】: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 “仁” 的思想,都讲求 “仁者爱人”。道家认为,“道” 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道家不是说 “不作为”,而是说 “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放弃,而是说按规律、按逻辑自然发展和变化,不去强求。道家思想以顺应规律为主,突出的是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特点是静,老子讲要复归于婴孩,返朴、无为,庄子讲要齐物、自然。“道” 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客观世界,如何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服从现实,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教师作为一门令人尊敬的行业,在孔子时就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更是表明了教师的优秀品质,请问下面哪一部中国文学作品中有相似的句子?

A.《论语》

B.《孟子》

C.《千字文》

D.《世说新语》

D

【知识点】:

《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陈仲举,即陈蕃,字仲举,是东汉名臣,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避强权,时人觉得陈仲举的言语足以成为读书人的准则,行为则为世人行事的典范。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都对教师的学和行的有着严格的强调,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统,也由此结晶出众多形式整齐、简洁明快的名言警句,警醒世人。《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很多名士的高风亮节都值得我们思考。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碰撞出各式各样的思想,各个学派之间往往相互批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就曾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请问,“侠” 指的是哪一个学派:

A.墨家

B.名家

C.兵家

D.法家

A

【知识点】: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士,主张法、术、势相结合。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以 “法治” 理念而闻名,提倡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先进的法制观点。韩非子认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儒家主张的以德服人,是在满口仁义道德地狡辩,会扰乱是非;墨家主张的义气为重,会滋生暴力欺凌,扰乱治安,都不利于封建专制的集权统治。因此,他在《五蠹》中说道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即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在《荀子》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对孔子 “知者若何?仁者若何?” 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哪条回答最得孔子赞许?

A.子路 ——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B.子贡 —— 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C.颜回 —— 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D.以上均是

C

【知识点】:

语段出自《荀子・子道篇第二十九》: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 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子路、子贡的言论,不无道理,但言论之中,智者和仁者的评价方式,都存在着一个对 “别人” 的预设。无论是 “使人知,使人爱” 也好,“知人、自知” 也罢,都是在通过预设别人来寻找自己。而颜回的回答 “自知、自爱”,则取消了这种对别人的预设,认真与自我进行对话,达到了 “明君子” 的境界。”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培养出韩非子与李斯两位法家人物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鬼谷子

C

【知识点】: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对儒家思想有着新的发展与解释,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韩非子与李斯作为他的学生,在他的思想体系上加以整理分析与理解,总结出了与之不同的法家思想,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李斯在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而孔子、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弟子以儒文化为主;鬼谷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以下经典语录中,不属于诸子百家范畴的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C.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D.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B

【知识点】:

这四条经典语录分别出自儒家、释家、道家、法家四家。A 选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体现了儒家仁、义和孝道的思想;B 选项出自《金刚经》,意思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于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体现了佛家无常的思想;C 选项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不善良的存在。” 体现了道家辩证的思想体系;D 选项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意思是:“主上太过宽爱,法令就无法立足; 主上威信不够,下层就会反抗上层。” 体现了法家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但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术派别的统称,不包括佛家。佛法的正式传入时间是在东汉年间,而在中国正式发展传播,是在隋唐时期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下列哪项不是诸子百家中兵家的著作?

A.《吴子》

B.《六韬》

C.《鬼谷子》

D.《司马法》

C

【知识点】:

《鬼谷子》,战国诸子百家中道家、纵横家鼻祖 “鬼谷子” 王诩的著作。吴起,战国初期卫国濮人,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后在鲁国、魏国、楚国做官,军事、政治才能卓越,兵家代表人物,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 “孙吴”,著有《吴子》(又称《吴起兵法》或《吴子兵法》),《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由太公望(即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据唐朝宰相李靖所说,《司马法》本出自姜太公之手,商周秦汉的大司马可以理解为现代的国防部长,《司马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国防部颁发的作战条例,而姜太公曾担任周文王的大司马,故有周之《司马法》出自姜太公之说。《司马法》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思想,比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还要古老。它保存着春秋前期的一些非常古典的作战原则,有浓郁的贵族色彩,如 “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此书讲军礼的地方甚至超过兵法的部分,典型的三代兵法的化石。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吕不韦属于诸子百家之中的哪一家?

A.名家

B.杂家

C.阴阳家

D.纵横家

B

【知识点】:

杂家的特点是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公元前 251 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 249 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 “仲父”,专断朝政。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 “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 “一字千金”。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 “杂家” 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做人也是如此,要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并学习,以旁人的视角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如果每天都能反省自己,注意自己的思想言行,长此以往,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法家中关于 “法、术、势” 治国方略中提倡重 “势” 的是以下哪一位?

A.慎到

B.商鞅

C.韩非

D.申不害

A

【知识点】: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 慎到提倡重 “势”。重 “势” 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 “令则行,禁则止”。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 “商鞅变法”。申不害,郑国京邑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其思想以重 “术” 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驾御群臣、掌握政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First Prev 6 7 8 9 10 Next Last Total 305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