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清朝时泉州蚶江和台湾鹿港两岸民众的对渡文化习俗丰富多彩。请问:其中最重要的习俗是什么?

A.拍胸舞

B.踩街

C.竞舟泼水

D.舞龙舞狮

C

【知识点】:

每逢端午节,蚶江和台湾鹿港两地民众身着节日盛装,在海上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祈求风调雨顺。端午节正好赶上休渔期,渔民们要“洗船”“补灰”“画船”,他们驾着舢板,以木桶等工具冲洗船只,相互冲洗并嬉戏,后逐渐演变成竞舟泼水习俗。 闽台对渡习俗除了海上泼水,还有采莲、祭江、灯谜竞猜、南音游江等活动。闽台对渡习俗是两岸商贸密切联系的产物,也是两岸文缘一脉相承的见证。闽台对渡习俗被评为“中国最具地方特色民俗节庆”,被国务院台办和文化部列为对台交流的重点项目,并于2011年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蟳埔女、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请问:身穿“大裾衫,宽筒裤”,头戴“簪花围”的是福建哪种渔女服饰习俗?

A.惠安女

B.湄洲女

C.蟳埔女

D.东山女

C

【知识点】:

【专家解析】 蟳埔女、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居住在泉州城东南郊的蟳埔渔村,她们不仅是养殖牡蛎的好手,也是市场经营的能手。身穿的上衣为布纽扣的斜襟右衽,宽筒裤则便于在海滩上劳作。蟳埔女所戴头饰俗称“簪花围”,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再穿上“骨笄”,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围戴在脑后,整个头上所戴鲜花姹紫嫣红,犹如移动的小花坛。 【文化延展】 宋元时期的泉州是东方大港,海外贸易高度发达,海外花卉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蟳埔女所戴花饰的鲜花多为原产于地中海东部、阿拉伯半岛、南亚等地区的花卉,而其戴花习俗又与南印度地区的泰米尔人的戴花习俗相似。可见,蟳埔女的“簪花围”习俗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国文学、艺术

中国高甲戏在角色方面,原先只有生、旦、丑,后又拓展了净、贴、外、末和北,请问:高甲戏最为突出的角色是以下哪个选项?

A.生

B.丑

C.旦

D.净

B

【知识点】:

生、旦、净、末、丑,是指戏曲里面的五种角色。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除去红生和勾脸(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角色。老外:专演老年男子的角色,一般挂白满须,所以又称“老外”。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高甲戏,古称宋江剧,也叫戈甲戏,是清代闽南农村一种假扮梁山英雄的武打游行,距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的表演形式兼容开放,在国内戏剧界屡获大奖。 20世纪20至40年代是高甲戏发展的黄金时期,整个泉州差不多有四百个戏班,戏班之间各显神通,出现了“十大虎班”的繁盛景象,但最好的戏班叫做“龙班”,也叫“金莲升”,因此有“一龙破五虎”的说法。 20世纪30年代,高甲戏开始走出国门表演,东南亚诸国都有其巡演的足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甲戏从草台转入剧场。在角色方面,原先只有生、旦、丑,后又拓展了净、贴、外、末和北。其中丑最为突出。 每行每业都有其业界翘楚,身在业内,知其翘楚乃为常识。就像说起高甲戏的代表,就不得不说高甲戏丑王柯贤溪。柯派丑角,以一个男演员来扮演开朗泼辣、诙谐有趣的女角,在体现和表达人物时,超越了性别,使得角色独具一格,无可取代。柯贤溪老先生自成一派的柯派高甲戏《金魁星》《闹茶馆》《骑驴探亲》等融入了京剧、梨园戏、木偶戏的表演元素,甚至借鉴了国际喜剧大师卓别林的表演技巧。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国文学、艺术

传承千年的泉州木偶有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两种表演形式,请问:掌中木偶戏,俗称什么?

A.悬丝傀儡

B.布袋戏

C.线戏

D.嘉礼

B

【知识点】:

悬丝傀儡:又名提线木偶戏、吊线子戏,闽南俗称“嘉礼”戏、“加礼”戏、线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也是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古老珍稀的传统戏剧剧种。“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福建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泉州提线木偶戏是中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傀儡戏种。也是中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福建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其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珍品。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中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UNIMA)中国中心、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艺术交流实验基地”。 布袋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是最常看到的汉族民间戏曲表演之一。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木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布袋戏演出上可分为前场与后场,前场即戏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操偶师傅操作人偶于戏台上的表演,后场则包括了操偶师、乐团和口白师傅。布袋戏的特点是演员用手指直接操纵,因而动作节奏明快,迅捷有力。指掌功夫是其表演艺术的关键,演员运用偶人不同的立姿、头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内心活动的偶人形象,概括、夸张而又真实,而“反套”(表现偶人“背手”)和“飞套”(偶人飞出,或腾空、或跃墙,套入另一只手)的操纵技巧,更令人惊叹。布袋演员有三个“自我”--演员、角色、偶人,常双手同时扮演两个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应自如,足见其难度与演员的功力。 线戏:又称线吼、线胡、线猴,1957年定名为线戏,是陕西,山西一带的传统戏曲剧种。发祥并盛行于关中东府地区的合阳,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灵宝等地。当地民间有合阳线戏之称。 嘉礼:即悬丝傀儡戏剧,见前。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国文学、艺术

南音号称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请问:它演绎的基础是以下哪个选项?

A.唐代“大曲”

B.元曲

C.昆曲

D.佛曲

A

【知识点】:

音乐活化石:南音 汉代张衡的《南都赋》最早出现“南音”一词,里面写道:“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古乐南音在古城泉州传唱了千年。千年后的我们,听到的是唐宋遗音。亦是音乐活化石。 唐末及五代十国,中原连年战乱,士族大举南迁,唐玄宗时期形成的“大曲”,也随之来到闽地,共载悲欢离合。南音就是以唐代“大曲”为基础,在广泛流传和不断演绎中,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以及地方戏曲的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完整体系。 南音至今仍保留唐朝“琵琶惯用拨子、横抱姿势”的遗风。腹大颈细的南琶被横抱用于南音之中。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都是横抱琵琶,五代南唐顾闳中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弹琵琶也是横抱姿势。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相当于乐队的指挥,南音亦如此。 唐代大曲:隋唐歌舞大曲又称大曲或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也是各类音乐形式中发展程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进一步吸收了外来音调与形式,较之魏汉的相和、清商大曲有着更高的发展,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歌舞大曲的结构较为复杂,杨荫柳先生将唐代歌舞大曲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散序;中序、拍序或歌头;破或舞遍。在唐大曲中,“清商大曲”“龟兹大曲”和“西凉大曲”是三类不同典型风格流派的大型歌舞音乐,而且已经相当宫廷化和贵族化。 《教坊记》中记录的324首唐代乐曲名曲中,可考为大曲者有数十首之多。同时,唐大曲的结构也相当复杂,主要有“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中序”(以唱歌为主)和“曲破”(以舞蹈为主)三大部分,中间有“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等许多复杂的节奏和速度变化,这样一种程式化了的歌舞音乐,标志着中古时期歌舞伎乐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霓裳羽衣舞》是唐朝最为著名的大曲作品。 元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文学之盛。元曲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始于宋代,鼎盛于元。 元曲原本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昆曲: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的一个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佛曲:以乐曲旋律配以佛经偈颂谱成之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之乐曲。据毛奇龄所著西河诗话载,佛曲在隋、唐即有,非始于金、元,如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婆陀调;释迦文佛曲、妙华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调;大妙至极曲、解曲,入越调;摩尼佛曲,入双调;苏蜜七具佛曲、日腾光佛曲,入商调;邪勒佛曲,入征调;娑罗树佛曲等四曲,入羽调;迁星佛曲,入般涉调;提梵,入移风调。清代吴中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称为清乐,即其遗意。敦煌杂曲中尚存有部分佛曲作品。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桥,请问:哪一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石桥?

A.广济桥

B.洛阳桥

C.赵州桥

D.卢沟桥

B

【知识点】:

泉州洛阳桥:世界第一座跨海大桥 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2.5公里处,它横跨洨水南北两岸,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16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 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全长50.82米,宽9.6米,跨度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独立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在大桥洞顶左右两边拱肩里,各砌有两个圆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减少桥身重量,节省石料,这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桥面两边的栏板望柱,雕有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造型生动。在结构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给人一种巨身轻灵、跃跃欲飞的动感。线条刚劲之中见柔和,凝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 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俗称湘子桥。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根据考证,洛阳桥也是世界第一座跨海大桥。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掷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涵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宋元时期,刺桐港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请问:“刺桐港”是以下哪个港口的旧称?

A.厦门港

B.泉州港

C.福州港

D.漳州港

B

【知识点】:

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 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与海相伴,向海而生,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0至14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北宋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也就是海关,泉州成为国家级对外窗口。中外商人在泉州做生意得到制度和法律的充分保障。 据记载,元代时与泉州通航贸易的国家与地区近百个、进口商品种类达330多种。在泉州这个国际商贸中心,商人们来时装载香料、药材、珠翠、布帛等大量“蕃货”,去时还可载满陶瓷、丝绸、茶叶、铁等“中国制造”,往返贸易,利润往往十分可观。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当时泉州港的繁荣赞叹不已,还在书中专门计算了泉州港的贸易收益问题。 泉州,不仅仅是一座繁荣的海港城市,更是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共建共享的世界级城市平台。大批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旅、使者陆续定居泉州,呈现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不同习俗和文明和谐共存、相互交融,也造就了泉州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气质。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明代有位祖籍泉州的思想家提倡“童心说”,请问:这位思想家是谁?

A.李贽

B.李光地

C.李廷机

D.李稠

A

【知识点】:

李贽:又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祖籍泉州,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2016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发展史上的25位思想大家”之一,迄今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李贽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等。 李贽思想涉及的面非常广,譬如,他倡导平等观,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天下人人平等,没有什么高低上下之别;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予深深的同情,为妇女所受不公平待遇鸣不平,被现代学者誉为“中国妇女人权思想运动的前行者”;他还提出“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反对“践迹(踩着他人的脚步走)”“执一(固执一种定见而不前进)”的历史保守观;在宗教思想方面持宽容、开放态度,坚信“三教本一,三教平等”等等。因此,有学者认为“李贽是明朝中后期勇敢地站出来为新思想呐喊的旗手”。 李贽还具有特殊美学思想,这突出表现在他的“童心说”中。李贽一再声称,人要成为保持“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真人”。在李贽看来,所谓“童心”,就是指人世间原始的纯正的情感,只有这种情感才能体现真与美。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一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家。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要职。经筵日讲、起居注册、典会试、视河工、督顺天学政、治河漕运,著有功绩。 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泉州新门外(今鲤城区浮桥街道)人。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年)榜眼及第,后官至礼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卒赠少保,谥号文节。以廉洁著称,百姓都亲切地称他“李相国”,他的故里也被称为“贤相里”。 李 稠:字易周,号凤池,泉州晋江池店镇池店村李厝人,以明经试,登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进士,授为监察御史,以耿直称。后因功高绩著,累晋户部员外郎,迁大理寺丞,擢刑部右侍郎、转户部左侍郎、累晋工部尚书兼鹿坊、灵武和易定三镇节度使,以老辞归,唐乾符四年卒于家。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位于鼓浪屿的哪座楼?

A.岳阳楼

B.八卦楼

C.黄鹤楼

D.滕王阁

B

【知识点】:

中国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位于鼓浪屿的八卦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始建于三国时期,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始建于三国时期,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始建于唐朝,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垂青史。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武夷岩茶大红袍属于中国传统茶中的哪种茶类?

A.乌龙茶

B.红茶

C.黑茶

D.白茶

A

【知识点】:

武夷岩茶(大红袍)系乌龙茶类,具有“岩骨花香”的品质,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在所有茶类中,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最为复杂,其中做青与双炒双揉技术是其特有的工序。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已有300多年历史,曾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之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乌龙茶(Oolong Tea) 乌龙茶属于青茶、半发酵茶,又名青茶。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 乌龙茶由中国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其中福建产量约占中国的80%。 红茶(Black tea) 红茶,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嫩叶或嫩芽。 红茶并不是天然生长的,而是在明末清初,在绿茶的基础上制作成的。是以适宜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发酵作用使茶叶中的成分产生化学反应,以水冲泡,不仅香气迎人,还呈现出特有的深红茶色,因此被人称为“红茶”。 红茶产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后来西传欧洲成为王公贵族们喜爱的茗品。中国红茶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以及江西浮梁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苏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浙江诸暨、浦江等地;湖红,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桃源等地;川红,产于四川宜宾、高县等地。红茶的特点是色泽乌润,味厚而带有焦苦,有麦芽香,茶汁红艳。 黑茶 黑茶,山茶科茶属乔木植物。其树枝较直立,分枝少,树高8米左右,幼嫩芽叶青绿色,无或极少绒毛。黑茶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每年采摘时间在6月中下旬芒种前后。明嘉靖年间,湖南安化采用绿茶湿坯堆积渥堆,松材明火干燥法制作,使茶色泽变黑变褐,故名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产于中国云南、湖南、湖北、广西等地。茶树喜湿润气候多雨,多生于山林,可种植于酸性土壤中。 黑茶中的普洱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茶之一。“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描述了年份久远的普洱茶散发的陈香,品起来就像是在品味着历史一般,也让茶的陈香在历史经久不散。 白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白茶因茶树品种和原料要求的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四种产品。 白茶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柘荣、蕉城天山、松溪、建阳、武汉新洲旧街、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First Prev 67 68 69 70 71 Next Last Total 115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