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相送是古人寄托相思的一种意象。《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的是离人在春光明媚、万物尚青时离开,归来时,却是一幅白雪皑皑的冬景。这是作者借景物烘托离别的心情,在这之后的很多乐府民歌中,开始陆续出现以杨柳表离别的诗句。这些诗句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揺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折柳枝: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喝腊八粥:中国人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会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登高饮酒:“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重阳佳节登高望远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所以重阳节在古时候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的缘由不一,有人认为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山岳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久而久之在九月九这一天便形成了“登高祈福”的习俗。也有人认为是对天象的崇拜,古人认为九月九当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争相登高去往“清气”聚集的地方,以便畅享“清气”。也有人认为是源于重阳节登高避灾的神话传说,相传7东汉时期在九月九这一天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家尽量去往高的地方可保平安。
挂长命锁:也叫挂“寄名锁”。长命锁,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大多是金属或金银做的饰物,呈古锁的样子,在明清时候特别流行。人们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所以,人们把这种锁称作长命锁。很多儿童从出生不久就挂上这种饰品,也有在新生儿满百日或者周岁的仪式中挂长命锁,一直挂到成年。长命锁一般都用金银宝玉来制作,锁上刻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长命百岁”“玉堂富贵”等吉祥祝语,另一面则有“麒麟送子”等传统图案。也有的做成如意的样子,在上面雕出寿桃、蝙蝠、金鱼、莲花等吉祥图案。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可见佩戴银质的长命锁,对身体的调养作用是确实存在的。贫穷人家会用铜钱、布、丝线来制作,也有求个好兆头的意义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