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的古人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常会用以下哪个行为表示依依惜别的感情?

A.登高饮酒

B.折柳枝

C.挂长命锁

D.喝腊八粥

B

【知识点】:

折柳相送是古人寄托相思的一种意象。《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的是离人在春光明媚、万物尚青时离开,归来时,却是一幅白雪皑皑的冬景。这是作者借景物烘托离别的心情,在这之后的很多乐府民歌中,开始陆续出现以杨柳表离别的诗句。这些诗句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揺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折柳枝: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喝腊八粥:中国人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会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登高饮酒:“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重阳佳节登高望远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所以重阳节在古时候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的缘由不一,有人认为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山岳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久而久之在九月九这一天便形成了“登高祈福”的习俗。也有人认为是对天象的崇拜,古人认为九月九当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争相登高去往“清气”聚集的地方,以便畅享“清气”。也有人认为是源于重阳节登高避灾的神话传说,相传7东汉时期在九月九这一天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家尽量去往高的地方可保平安。 挂长命锁:也叫挂“寄名锁”。长命锁,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大多是金属或金银做的饰物,呈古锁的样子,在明清时候特别流行。人们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所以,人们把这种锁称作长命锁。很多儿童从出生不久就挂上这种饰品,也有在新生儿满百日或者周岁的仪式中挂长命锁,一直挂到成年。长命锁一般都用金银宝玉来制作,锁上刻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长命百岁”“玉堂富贵”等吉祥祝语,另一面则有“麒麟送子”等传统图案。也有的做成如意的样子,在上面雕出寿桃、蝙蝠、金鱼、莲花等吉祥图案。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可见佩戴银质的长命锁,对身体的调养作用是确实存在的。贫穷人家会用铜钱、布、丝线来制作,也有求个好兆头的意义在里面。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国文学、艺术

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作者是以下哪一位?

A.曹操

B.曹冲

C.曹昂

D.曹真

A

【知识点】:

以上诗句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该诗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 这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以下四人中,谁是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发明人?

A.毕昇

B.古腾堡

C.鲁班

D.诸葛亮

A

【知识点】:

北宋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改进雕版印刷的缺点。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活字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约翰·古腾堡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 毕昇,北宋歙州(今湖北英山)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宋初为杭州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昇就去世。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法里“一甲子”指的是多少年?

A.十二年

B.五十年

C.六十年

D.十年

C

【知识点】: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明清科举考试中,殿试的一甲第三名被称作什么?

A.状元

B.榜眼

C.传胪

D.探花

D

【知识点】:

殿试,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由武则天发展(多数人认为是其创立),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国文学、艺术

《大唐西域记》记录的是以下哪位和尚西行的见闻?

A.法显

B.辩机

C.玄奘

D.慧能

C

【知识点】:

《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玄奘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成书,综述了贞观元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文知识

成语“才高八斗”最早是用来形容以下哪位人物的?

A.陆羽

B.曹植

C.谢灵运

D.刘向

B

【知识点】: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用“才高八斗”形容文才高超。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著名的云冈石窟,位于现在的哪座城市?

A.大理

B.大同

C.武威

D.酒泉

B

【知识点】: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滕王阁位于中国现在的哪座城市?

A.岳阳

B.西昌

C.南昌

D.广州

C

【知识点】: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此阁因王勃《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世的经典。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番薯,又称甘薯,这种作物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A.明代

B.清代

C.汉代

D.宋代

A

【知识点】:

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相关记载。 红薯其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

First Prev 62 63 64 65 66 Next Last Total 305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