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的应县木塔建造于哪个朝代?
A.辽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知识点】: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释迦塔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金明昌六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历史上著名的 “贞观之治” 是哪一位皇帝统治的时期?
A.李隆基
B.李世民
C.李渊
D.李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楚辞《九歌》的作者是以下哪一位?
A.宋玉
B.张良
C.张仪
D.屈原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下列哪个国家曾在唐朝向中国派遣 “遣唐使”?
A.真腊
B.日本
C.暹罗
D.勃泥
公元630年,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隋唐时期,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哪一个是周代掌管刑狱的官职?
A.司空
B.司马
C.司徒
D.司寇
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是周代掌管当时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工部的手工业制造官员。春秋、战国时沿置。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权与周代的司空不同。司空亦为中国姓氏之一。司徒一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据《帝王世纪》记载:“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周朝时称为地官大司徒。
与白居易并称 “元白” 的著名诗人是哪一位?
A.元稹
B.阮元
C.元宽
D.袁同礼
元稹,字微之,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元稹诗词言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830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相传《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哪一位?
A.杨修
B.蔡文姬
C.曹植
D.曹丕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蔡文姬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蔡琰,字文姬,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后回到自己家里,后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以下人物中,不属于 “建安七子” 的是哪一位?
A.孔融
B.陈琳
C.曹操
D.王粲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以下哪一部史书属于 “前四史”?
A.《战国策》
B.《论语》
C.《竹书纪年》
D.《三国志》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部分,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是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来又称《三国演义》。
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下面哪些地区不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发现地?
A.山东
B.江苏
C.陕西
D.福建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代画像石广泛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艺术风格各有不同:山东和苏北画像石以质朴厚重见长,古风盎然;河南画像石以雄壮有力取胜,豪放泼辣;四川画像石清新活泼,精巧俊爽;陕北晋西画像石纯朴自然,简练朴素。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极为广泛,凤飞龙降、女娲伏羲、忠臣孝子、伏兵跃马、斗鸡走犬、跳丸弄剑、百灵嬉戏等场面靡不毕现,反映了汉人安邦乐居、其乐融融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气魄深沉雄阔的大汉风貌。福建地区未发现汉画像石。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