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谚语,其中包括大量通过自然现象之间的关联预测天气变化的占候谚。请从下列各项中选择一项内容,补齐下面这则占候谚:“( )云遮月,( )雪打灯。”

A.正月十五,二月十五

B.七月十五,腊月十五

C.正月十五,腊月十五

D.八月十五,正月十五

D

【知识点】: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是流传于中国广大地区的一句占候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不同节令时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资料显示,2006 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2007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为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按照民间传说,以下哪个节日同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有关?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B

【知识点】: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据相关研究者考证,端午节最初的起源,同古人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恶日的信仰及相应的驱除疫疬的习俗有关。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一节日又与人们对著名历史人物如伍子胥、孝女曹娥等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纪念之情结合起来,而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就是许多人都把它看成纪念屈原的节日。据说人们这一天举行的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都是当年屈原自投汨罗江后人们为了搭救他而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活动。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乞巧节是在农历的哪一天?

A.二月初二

B.三月初三

C.六月初六

D.七月初七

D

【知识点】:

农历七月七日,是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乞巧节后来又跟牛郎织女传说粘连在一起。传说牛郎织女被迫分离之后,王母娘娘特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于是这天夜里,姑娘们都会来到花藤之间,祈求自己能够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下列哪个节日是在中国藏族地区流行的传统节日?

A.三月三

B.花朝节

C.洗牛节

D.雪顿节

D

【知识点】:

雪顿节又名藏戏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 为藏语音译,在藏语中,“雪” 是酸奶子的意思,“顿” 是 “宴”“吃” 的意思,雪顿的意思是 “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在十七世纪以前是一种纯宗教的节日活动。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规定,每年的藏历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准外出活动,以免踏死小虫,他们在寺庙里要行三事:即长净,夏安居直到解制。到藏历七月一日开禁的日子,他们纷纷下山,这时农牧民要拿出准备好的酸奶子敬献。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的活动,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戏节。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鞭春牛” 是以下哪个时间节点举行的传统习俗?

A.立春

B.春节

C.春分

D.谷雨

A

【知识点】:

鞭春牛又称鞭牛或鞭春,是我们许多地区流行的传统节俗,每逢立春日举行。届时,由官府主持,塑造五色土牛,由知府或知县等地方首长在举行祭祀农神的仪式之后,用五彩鞭条鞭打土牛,以象征春耕开始,并借以祈求丰年,劝勉鼓励农耕。这一习俗起源很早。《周礼・月令》中就有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 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汉族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在下面哪一个节气祭祖?

A.立春

B.清明

C.立冬

D.冬至

B

【知识点】:

清明是中国重要的 “时年八节” 之一,一般在公历 4 月 5 日前后,春分后十五天。清明节期很长,有 10 日前 8 日后及 10 日前 10 日后两种说法,这近 20 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 4 月 5 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2008 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新的假日制度,清明再次同端午、中秋一起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期。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南北朝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一诗中所说的 “人日”,指的是哪一天?

A.正月初一

B.正月初七

C.正月初九

D.九月初九

B

【知识点】:

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创世之初,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 “人胜” 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人日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春节期间,孩子们常常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你知道给压岁钱的习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吗?

A.驱除邪祟

B.望子成龙

C.祝贺长大了一岁

D.恭喜发财

A

【知识点】:

压岁钱,本义为 “压祟钱”,又称 “压胜钱”“厌胜钱”,最初是为了镇压邪祟而制作的一种钱形辟邪物,主要是借助压胜(或厌胜)之法(一种试图征服邪祟的巫术)来驱除邪祟,护佑健康。这种钱币形式的佩戴物品最早出现于汉代,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 “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 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唐宋以后,受宫廷相关习俗的影响,它逐渐演变成了长辈在春节期间送给晚辈真正用以流通的钱币以祝愿后者健康成长的方式。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上春节被称作 “元旦”,表示一年之首的意思。直到近代以来,中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作 “春节”,公历 1 月 1 日被称作 “元旦”。请问这一决定是什么时候做出的?

A.鸦片战争之后

B.辛亥革命之后

C.“五四” 运动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

B

【知识点】: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元旦,又名元日、元朔、元辰、元正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指的是一年之始的意思。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实行的是阴历纪年制度,而不是今天的公元纪年,每个朝代、每位黄帝都有各自单独的年号。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开始施行西历(公元纪年)与中历(农历)并存的 “二元” 历法,以西历公元为标准纪年,将 1912 年 1 月 1 日确定为民国元年的元旦,并改以 “春节” 指称农历正月初一(即过去传统所说的 “元旦”。)1912 年 1 月 13 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继续推行西历。1912 年 2 月 17 日,袁氏民国政府发布公告:“应自壬子年正月初一日起,所有内外文武官行用公文,一律改用阳历,署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八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日字样。”1914 年 1 月,袁世凯批准了由当时内务部拟呈的 “四大节” 提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刘三姐是中国哪个民族传说中的 “歌仙”?

A.瑶族

B.布依族

C.壮族

D.哈尼族

C

【知识点】:

刘三姐,又称 “刘三妹”,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杰出的歌手。她秀外慧中,机敏过人,歌如泉涌且优美动人,被普遍认为是广西壮族民歌及其演唱习俗的始祖,素有 “歌仙” 之誉,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广西各地都流传着大量有关她的故事,一些村子还曾在庙宇中供奉她的神像。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歌剧和电影《刘三姐》的发行和广泛传播,刘三姐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壮族文化英雄人物。壮族人民有久远深厚的民歌演唱传统,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地区民众都会举行隆重的歌圩(赛歌活动),有学者认为,刘三姐正是这种歌圩传统影响下形成的传说人物,但今天人们更愿意相信,歌圩是为了纪念刘三姐才举行的一种活动。

First Prev 33 34 35 36 37 Next Last Total 522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