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以下哪一项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常见的传统居住形式?

A.四合院

B.窑洞

C.蒙古包

D.土楼

B

【知识点】: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它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由于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人们于是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这一 “穴居式” 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真正成家立业。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北方许多地区人们过生日时最常给 “寿星” 吃的传统食物是

A.饺子

B.蛋糕

C.面条

D.包子

C

【知识点】:

寿面是汉族民间举行祝贺寿诞活动时最常见的食品,在中国南北方都很盛行。凡有老人庆寿,宴请三亲六眷、挚友宾朋,被请者在所送贺礼中,常常会有长寿面。而寿星宴客,在饮酒尽兴之后,为众人、特别是寿星提供的主食,也常常会是一碗面条,这叫吃 “寿面”。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最早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即今天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是

A.昆曲

B.中国书法

C.蒙古族长调民歌

D.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A

【知识点】: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之一,它发源于元末明初,素有 “百戏之母” 的雅称。200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组织实施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名录工作,并于 2001 年 5 月公布了第一批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包括从世界各国遴选出的 19 个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项目,中国昆曲名列其中,成为中国最早进入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教科文最早颁发的非遗项目名录中的一项内容。这个具有标志性的实践,在国内起到了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激发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兴趣和热情的作用。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国际社会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目的,除了在地方、国家和国际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外,还为了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产权

B.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C.宣传各个国家或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D.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B

【知识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保护非物质化遗产项目的宗旨,是在承认和尊重 “文化多样性” 原则的前提下,强调不同社区、群体和个人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倡导在不同群体之间展开对话、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其重点不是保护知识产权,更不是强调对非遗经济价值的开发。至于宣传各个国家或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则是违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强调人类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并以此来促进不同民族和群体之间交流的原则的。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由哪个组织发起的全球性项目?

A.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C.联合国人权委员会

D.联合国大会

B

【知识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的一项文化运动。它的兴起,同国际合作的程度日益强烈、范围日益扩大、节奏日益频繁的形势密不可分;也同民族意识的加强以及对民族文化凝聚功能认识的加深,文化产业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利益冲突加剧,以及当代人对现代化恶果的反思不断深化有直接的关系。三十多年来,教科文组织批准通过了一系列有关非遗保护的法规或公约,在世界范围内强调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特别是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 2003 年的通过,有关非遗保护的工作,成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和积极参与的活动。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那达慕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

A.满族

B.蒙古族

C.朝鲜族

D.壮族

B

【知识点】:

“那达慕” 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新疆等地的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集会。“那达慕” 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和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地汇集于大会的广场,并在会场周围的绿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除了 “那达慕” 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射箭、棋艺、歌舞等多种活动。此外,大会也是广大民众进行物资交流的机会。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在中国许多地区被称作 “小年”,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举行祭灶活动,请问祭灶最常用的是哪一种食物?

A.馄饨

B.腊八粥

C.元宵

D.麦芽糖

D

【知识点】:

祭灶是一项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举行。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 “灶王爷” 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敕封的 “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并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传说每逢十二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因此,当天晚上各家都要以虔诚的祭拜恭送灶神并祈求他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搜供奉的祭品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麦芽糖,用意是请灶神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节日期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下列各项活动中不属于传统端午节活动的一项是

A.吃粽子

B.赛龙舟

C.挂菖蒲

D.猜灯谜

D

【知识点】: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故五月初五亦称为 “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原本是一个驱除进入盛夏之后逐渐流行的瘟疫节日,但后来它的主要习俗,从祛病防疫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北方民间有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的歌谣,描绘的是有关 “数九” 的节令习俗,请问 “数九” 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的?

A.立冬

B.大雪

C.冬至

D.大寒

C

【知识点】:

数九是从每年阳历 12 月下旬的冬至开始的一种习俗,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 “九”,一直数到 “九九” 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除了数九歌,民间曾流行九九消寒句,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共九字,每字九画,共九九八十一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句便大功告成。还有九九消寒图,是一种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 “日历”,底图为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每过一天就用一种颜色染上一瓣,当天的阴晴雨雪用不同颜色来表示。九朵染完,就出了 “九”。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谚语,其中包括大量通过自然现象之间的关联预测天气变化的占候谚。请从下列各项中选择一项内容,补齐下面这则占候谚:“( )云遮月,( )雪打灯。”

A.正月十五,二月十五

B.七月十五,腊月十五

C.正月十五,腊月十五

D.八月十五,正月十五

D

【知识点】: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是流传于中国广大地区的一句占候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不同节令时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资料显示,2006 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2007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为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First Prev 21 22 23 24 25 Next Last Total 305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