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李白有诗云:“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休。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该诗中 “南华” 指:

A.《庄子》

B.《老子》

C.《易经》

D.《孟子》

A

【知识点】:

《庄子》又名《南华经》,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 “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具有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 “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历史上有一人,被兵法家尊为圣人,被纵横家尊为始祖,被谋略家尊为谋圣,被名家尊称为师祖,这个人是:

A.荀子

B.李耳

C.王禅

D.庄周

C

【知识点】: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他通天彻地,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他为王禅老祖。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诸子百家之中有一家学派 “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尖断。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该学派是:

A.阴阳家

B.小说家

C.道家

D.纵横家

D

【知识点】:

纵横即合纵连横。纵横家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记载:“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风俗通》记:“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 游说开合有度、纵横自如。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会成功的事情。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亡羊补牢” 与下列哪句话有类似的意思?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

【知识点】:

“亡羊补牢”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而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一句出于《论语 微子》中 “楚狂接舆” 的故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楚狂接舆的形象有点儿嬉皮士味道,一路唱着一路跑。但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两句,成为了后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合于孔子在《八佾》篇里所说的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的精神。人应当放下过去,着眼当下和未来。与 “亡羊补牢” 有相近意义。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这句话与以下哪一本著作有关?

A.《道德经》

B.《庄子》

C.《列子》

D.《鬼谷子》

A

【知识点】: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流传有重大贡献。尹喜年少时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有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成书《道德经》。关于此也有另一种传说,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向西域开化。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静者不避闹市,躁者难立深山。在儒家经典中提出人欲有所成,则需经过七证 “知止定静安虑得” 几个阶段。该经典是: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A

【知识点】: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开篇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著名学者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中有详细解读。这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可看作中国原创的儒家心传,在佛教传入中土时,还被借用来说明禅定的方法,对后世影响甚为深远。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我们说 “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 的原因是什么?

A.统一指挥大部队作战

B.人们视听的实际情况

C.人们睡眠作息的实际情况

D.人们听不见语言指挥、看不见动作指挥

B

【知识点】: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军政》中说:“在战斗中用语言指挥,众人难以听清,所以设置金鼓;用动作指挥,众人难以看见,所以便设旌旗。” 金鼓和旌旗的作用,是用来统一全军号令便于指挥。全军既然已经统一,勇敢的士兵就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能独自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而夜间作战大多用金鼓指挥,白天作战大多用旌旗指挥,是根据人们视听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注意审题不是 “金鼓”、“旌旗” 的作用,而是为什么夜里作战用金鼓、白天作战用旌旗。古人在作战的实践中发挥智慧,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阻碍,不然我们就只能白天作战晚上睡大觉啦。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所说:“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想表达的是下面哪个观点?

A.以民为本

B.兵贵神速

C.知己知彼

D.出其不意

B

【知识点】:

《孙子兵法・作战篇》讲的是用兵作战的弊害,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根据一般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做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胜任裕如,举兵必克,否则,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如果兵锋折损、锐气受挫、兵力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用兵作战的费用全部来自百姓,如果持久作战,能使国库空虚、国家贫穷、百姓贫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所以 “兵贵胜,不贵久”。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节用节葬” 是下列哪一家的代表思想?

A.墨家

B.儒家

C.农家

D.名家

A

【知识点】: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子,名翟,鲁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曾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杂家中哪一家因对诸子百家的兼容并蓄而得名的?

A.儒家

B.法家

C.黄老道家

D.墨家

C

【知识点】:

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呈现出一种杂的特点,所以在历史上经常被当成杂家,但事实上,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无一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 “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 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期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杂家的特点是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和刘安,代表著作有《吕氏春秋》《山海经》。

First Prev 16 17 18 19 20 Next Last Total 214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