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请问“鲁”是如今哪个地方的简称

A.山西

B.湖北

C.河南

D.山东

D

【知识点】: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山东曲阜现在也被称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 —— 孔庙、孔府、孔林。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贵族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这就是孔子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谁提倡的读书及学习的方法?

A.朱熹

B.程颐

C.孔子

D.孟子

C

【知识点】: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孔子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这与孔子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以说是惊人地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在官办的学校里,“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之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与哪一人物发展儒家思想有关?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C

【知识点】:

汉武帝时期采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京师设立太学,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要做官非学儒不可,士人都变成儒生了。 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孟子与荀子处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撰写的《四书集注》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融汇了儒学、佛学以及中国的道家学说,确定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四书五经” 为儒家经典书籍,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有深远影响,而同样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 “万经之王” 的书籍是?

A.《道德经》

B.《墨子》

C.《吕氏春秋》

D.《韩非子》

A

【知识点】: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三十七章在前,第三十八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八十一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 “道德” 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 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 “万经之王”。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鬼谷一派虽然人数不多,但很多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下列选项中谁不是鬼谷子门生?

A.苏秦

B.张仪

C.庞涓

D.李斯

D

【知识点】: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马迁著《史记》,将李斯和赵高并写于《李斯列传》。李斯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韩非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来都成为诸子百家中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被任命为长史。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称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道德经》第五章中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请问 “刍狗” 的意思是?

A.凶猛的狗

B.畜生的统称

C.一种祭祀品

D.幼小的狗

C

【知识点】: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沱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作用类似现代的花圈。祭祀前人们非常看重,但是祭祀结束后就被随手丢弃。大意是:天地对待万物是平等的,不会偏好那一个,同样圣人对待百姓也应该是平等的。这里表达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诡辩的命题,如芝诺的飞矢不动,以及中国著名的白马非马。请问白马非马出自诸子百家中的哪家?

A.兵家

B.农家

C.名家

D.法家

C

【知识点】:

“白马非马” 这个命题的主要理由是,“马” 用来描述外形,而 “白” 用来描述颜色,颜色与形状属于不同范畴,所以白马不能说是马。白马是由颜色(白色)与外形(马),两种特征结合而成。如果不具备颜色(白色)这个特征,单单只有外形(马),就不能说是白马。黄马、黑马皆是马,但黄马、黑马不是白马。如果白马是马,那黄马、黑马不是马,所以也不是马,与命题矛盾,所以不成立。原文为:“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马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白马非马” 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诡辩家同时也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除了 “白马非马” 之外,其另一个著名的诡辩命题是 “离坚白”。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孔子的 “老而不死是为贼” 的真正意思是:

A.年轻人看不惯老人的举止行为时,对老人的咒骂

B.对待一事无成的朋友,恨铁不成钢的表达

C.老年人失去劳动力力,对自己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种感慨

D.人老了,不能劳动,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而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只有靠年轻人的剩余价值来供养。对不劳而获的老年人的一种讽刺

B

【知识点】:

出自《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前去拜访原壤,原壤非但不出门迎接,反而叉开双腿坐着。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坐姿,很不礼貌。孔子一看老朋友这个德行,气不打一处来,训斥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懂得敬顺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可以说出口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个害人虫。” 这番话说完,原壤还坐着不动,孔子就拿拐杖轻轻敲打他的小腿。 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这个人最出名的事情是他母亲死了,孔子前去吊丧,原壤非但没有表现出哀痛的样子,反而唱起了歌。孔子的弟子们义愤填膺,劝谏孔子同他绝交。孔子却回答道:“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意思是原壤虽然在唱歌,可他心中并没有忘记母亲;老朋友就是老朋友,不能因此跟他绝交。从丧母唱歌的举动可以看出原壤本来就不是拘于礼法的人,更别说对待老朋友了,因此孔子这番话以及敲打小腿的惩戒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丧母唱歌之不守礼法,比起箕踞来要严重得多了,孔子尚且不愿跟他绝交,何况遭到箕踞的待遇呢!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苏轼有词说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明自己想趁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将自己的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请问词人这种向往自然的心境与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比较相近。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A

【知识点】:

道家把自然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本源上,直悟宇宙的生成和发展、构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自然哲学体系;从规律上,阐述天道与人事的关系,探索自然的运动,同时也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道家主张以回归自然来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审美的角度,道家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在人与自然的永恒的和谐之中,寻求人的精神的自由与永恒。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则之一就是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是 “道效法或遵循万物的自然”,在呼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大力弘扬,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汉武帝为发展儒学教育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B.设立地方学习,广泛传播儒学

C.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D.采纳了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

C

【知识点】: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 “天人感应”“大一统” 学说和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推广儒家思想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设立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诗》《书》《春秋》《礼》《易》,确定中国近两千年治国儒术的主流地位,这一举措,对于后世的儒学发展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四书五经” 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起来得名的。汉朝只设立了五经博士,其中《礼》指的是《仪礼》,而不是四书五经中的《礼记》,《论语》《孟子》在汉代只作为儒学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在汉代只是《礼记》中的篇幅,但由于四书作者不同,朱熹把它们分开编定为 “四书”。所以,汉代儒学的教科书只有五经,而没有四书,而五经中《礼》与四书五经中的《礼》也不相同,所以说四书五经在汉武帝时被规定为教科书是错误的。

First Prev 15 16 17 18 19 Next Last Total 214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