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以下历史人物中,不属于法家学派的是哪个?

A.管仲

B.商鞅

C.李悝

D.苏秦

D

【知识点】: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 “九流” 之一。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法是通过具体的刑名赏罚来实现的。法家思想渊源可上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士匄、子产,而实际的始祖,当推战国初的李悝。此外还有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等,均被称为 “前期法家”。商鞅重 “法”,申不害重 “术”,慎到重 “势”,而以商鞅为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齐法家,除主张推行法治外,也主张容纳礼义教化。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各家之长,兼言法、术、势,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以下哪部国学著作?

A.《管子》

B.《墨子》

C.《列子》

D.《淮南子》

C

【知识点】: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他认为愚公不能把山移走。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 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1945 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该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崭新的时代涵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的精神写照。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 “四书”?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礼记》

D

【知识点】: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 “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 在中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 “初学入德之门” 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 “孔门传授心法” 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笔之子书,以授孟子” 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究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 “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 “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 “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目前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 “程朱理学” 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衍出 “八股文” 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四书》。《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在近代,《四书》还被编入小学教科书。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发明四诊法(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医学家是

A.孙思邈

B.李时珍

C.张仲景

D.扁鹊

D

【知识点】:

扁鹊,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郑 (今河北沧州市) 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黄帝时神医 “扁鹊” 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 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李时珍 38 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 “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 “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死于建安最后几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 “张长沙” 之称。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 “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 “用思精” 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的结果。年轻时曾跟随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伤寒杂病论》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为 “医宗之圣”。 孙思邈,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 “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聪颖好学,自谓 “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 年),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 “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 “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 年),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 年),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 年),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 年)追封为妙应真人。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出自以下哪部兵书:

A.《吴起兵法》

B.《孙子兵法》

C.《孙膑兵法》

D.《五轮书》

B

【知识点】: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在军事上提出非常多重要观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计篇》“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虚实篇》《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中原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 “孙子学派” 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北),曾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出土在临沂。《吴起兵法》与《孙子兵法》并称,军事思想颇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的战略思想,他强调首先搞好国内政治,“教百姓,亲万民”,修德行仁,达到国家和军队内部的协调统一,才可对外用兵;同时又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要 “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先戒为宝”。(2) 随机应变的战术思想。《吴子》十分重视战争中各种事物的差别和变化,强调要侦察了解敌方军队素质、将帅特点、所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掌握战场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并总结出了在何种情况下“击之勿疑”、“急击勿疑”,在何种情况下“避之勿疑”等带有规律性的战术原则。(3)“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兵“不在乎众”,“以治为胜”。要求把军队训练成“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的军队,要发挥士卒各自的特点,使其“乐战”、“善战”、“乐死”。要求将帅要有优良品德和深邃的谋略,具备“理、备、果、戒、约”五个条件,懂得用兵“四机”。强调“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以励士兵。(4)朴素的军事哲学思想。吴子对战争的实质有朴素的认识,他把战争发生的原因归纳为五条:“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并认为战争具有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他朴素地认识到战争事物具有两重性,他在分析各国的政治、经济、民情和军队时,既看到了他们的长处、强处,又看到了他们的短处、弱处。他认识到了战争事物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认识到事物会向其反面转化,认为打胜仗越多就会孕育着未来的灾祸,“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三十六计》是体现中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B

【知识点】:

《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 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三十六计” 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以下哪部文学著作

A.《论语》

B.《庄子》

C.《老子》

D.《孟子》

A

【知识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硬推给他人,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要尊重他人的感受与需求。因为自己不想要的一般是不好的东西或是一些麻烦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还要考虑他人真正需要什么,有时候吃不完的面包对于路边挨饿受冻的乞讨者就是美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内涵在于换位思考,一定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乞讨者也是有尊严的人。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以下哪部著作不属于诸子百家的范畴?

A.《内经》

B.《坛经》

C.《道德经》

D.《论语》

B

【知识点】:

《内经》又称《黄帝内经》是医家的代表著作。《道德经》是道家的代表著作,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坛经》又称《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中心思想是 “见性成佛”,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大家耳熟能详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是出自《坛经》。法海是慧能大师的弟子,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吏部尚书裴休的儿子。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取号法海。法海是得道高僧,历史上从没有拆散别人的家庭。据说法海曾驱赶一条白蟒蛇入长江,后来民间据此创作出了《白蛇传》。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三纲五常” 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重要思想?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A

【知识点】: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家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纲的意思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五常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仁” 就是要有仁爱之心,“义” 就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礼” 就是道德约束,有恭敬心,“智” 就是明辨是非,“信” 就是忠信,讲信用。《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纲五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衡量人品的标准,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厚德载物” 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孟子》

C

【知识点】:

“厚德载物” 出自《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形容君子的品德像大地一样,可以容纳百川。古人认为,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First Prev 13 14 15 16 17 Next Last Total 305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