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南方许多地方都曾发现了悬棺,请问:被称为悬棺葬俗发源地的是哪里?

A.福建武夷山

B.云南昭通

C.江西龙虎山

D.四川宜宾

A

【知识点】:

武夷山悬棺:武夷山高崖绝壁间,保存着号称天下奇观的悬棺。悬棺又称架壑船棺,南朝时就有记载,武夷山 “半岩有悬棺数千”,“云是仙人葬骨”。南宋朱熹认为:“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今崇安有山名武夷,相传即神所宅。…… 两崖绝壁人迹所不到处,往往有枯楂插石罅间,以庋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 后历代对此多有记述,往往认为与仙人有关。这些悬棺,以木料制作,外形似船。棺内有直接安葬遗骸者,也有内置仙函,函内安放遗骨。仙函为一精巧木匣,内外两层套装。如记载,大王峰悬棺,“小船两两相扣,内置仙函二十。” 小藏峰上 “石罅中有一艇,盛仙蜕十六函。” 近年考古工作者曾清理鼓子峰仙函,其中两具函上记有 “明嘉靖廿三”(公元 1544 年)、“明万历九年”(公元 1581 年)等文字,记载着某某信士谨发诚心,为保某某寿命延长而 “喜拾”。所拾者,即悬棺中遗骨。看来所谓仙函,为后人对遗骨的二次安葬了。武夷山悬棺,主要分布于大王峰、玉女峰、白云岩、大藏峰、鸣鹤峰、霞宾岩、幔亭峰等,由于历代损坏,今多已不存。至于悬棺年代,没有明确记载,经测定,距今已 3000 余年。当是那时依山傍水而居的武夷先人,去世后安葬于此。中国南方如江西、浙江、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台湾等 10 余个省区,都曾发现了悬棺,但以武夷山架壑船棺最为古老,形制最为古朴。所以,武夷山被称为悬棺葬俗的发源地。对于其族属,有 “夏代越族说”“闽越说”“武夷族说”“安家族说”“干越族说” 等,诸说纷纭,一时难以定论。(出自:罗哲文等《中国的世界遗产》,机械工业出版社) 古 DNA 研究首次揭示云南昭通等地悬棺人群系古代百越族群后裔: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通过野外调查和古 DNA 实验研究发现,云南昭通等地悬棺人群系古代百越族群后裔,他们是现今民族众多的侗傣语系族群的先祖。悬棺葬是将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上崖壁、洞穴、裂隙的一种葬俗。悬棺葬大多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有较多分布。但是,随着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这类遗迹越来越少。作为一种奇特而古老的考古文化遗存和丧葬习俗,悬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学界的关注。资料显示,年代最早的悬棺葬遗址是在福建省武夷山地区,距今 3600 年,即商周时期,武夷山地区也因此被认为是悬棺葬习俗的发源地。之后因人群迁徙和流动,这一习俗在福建、江西、广西、四川、云南等南方地区传播,并大约在 2000 年前传播到泰国北部等东南亚地区、太平洋群岛的一些原住民群体中。考古发现,云南昭通市威信县和盐津县保存有较好的悬棺葬遗迹。绝对年代测定显示,悬棺葬习俗在我国大陆最晚的记录是昭通的盐津豆沙关悬棺葬遗址。但同时也可能包括四川珙县麻塘坝悬棺葬遗址。这一习俗明代末期之后便销声匿迹,但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清代以后这种葬俗还流行。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的托拉贾人至今尚保留此习俗。(出自:中国青年网 2020-04-15)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武夷山,是一座理学名山。许多理学大师前来武夷山讲学,尤以朱子理学为集大成者,请问:“朱子” 是谁?

A.朱元璋

B.朱熹

C.朱耷

D.朱彝尊

B

【知识点】:

朱熹和武夷山:武夷山,是一座理学名山。理学,是儒家文化的发展。儒家文化自孔子以后,至北宋时期,州府县学及书院林立,学术思想不仅受到道教、佛教影响,还受到天文、数学、历法、医学、地理、农学等新成就影响,出现了周敦颐、程颢、程颐、杨时,以及朱熹、吕祖谦、张栻等人,先后创立和发展成为儒家理学学派。至元、明、清时期,许多理学大师前来武夷山讲学,游览寻访先贤遗迹,留下许多文章著述和诗词、题刻。尤以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形成 “朱子理学”,被尊为第二孔子。“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后人予以高度评价。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三明市尤溪县)。父朱松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福建)崇安,后徙考亭。14 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移居武夷山麓五夫里,19 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进而中进士。曾为官 7 年,而后在武夷山著书讲学。63 岁以后移居建阳,但常回武夷山。南宋庆元六年(公元 1200 年)去世,享年 71 岁。朱熹一生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等 70 余部 460 余卷著作,且在武夷山创办武夷精舍等书院,直接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生达 200 余人,许多人成为理学名家。朱熹倾毕生精力的理学思想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就在武夷山完成。元皇庆二年(公元 1313 年),仁宗皇帝诏令以 “四书” 为朝廷科考用书,并以 “朱注” 为官方解释,直至清末废除科举考试为止。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著书、讲学长达 40 余年,留下了大量遗址遗迹,武夷山因此被称为 “道南理窟”。不仅如此,“朱子理学” 还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具有世界影响。(出自:罗哲文等《中国的世界遗产》,机械工业出版社)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以下不属于福建出产的茶叶品类是以下那个选项?

A.坦洋工夫

B.安化黑茶

C.安溪铁观音

D.武夷岩茶

B

【知识点】:

安化黑茶是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特产,不属于福建出产的茶叶品类。坦洋工夫发源于福建宁德社口坦洋村,以坦洋村为代表,今日宁德已成为福建茶叶的重要生产基地。安溪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西坪尧阳,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产自福建闽北 “秀甲东南” 的武夷山一带,是中国传统名茶。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福建省福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二十世纪 90 年代,福州市大力推动对哪一项历史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

A.武夷山

B.鼓浪屿

C.三坊七巷

D.万寿岩遗址

C

【知识点】:

二十世纪 90 年代,福州大力推动对三坊七巷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八卦楼如今成为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是世界双遗。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是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被誉为 “南方周口店”。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茶进行研究并撰写专著的国家,请问: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什么?

A.陆羽《茶经》

B.朱权《茶谱》

C.蔡襄《茶录》

D.刘源长《茶史》

A

【知识点】:

陆羽《茶经》:成书于公元 758 年前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作者详细搜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宋代蔡襄《茶录》:写于 1051 年,分上下两篇,全书不足 800 字。上篇论茶:谈及茶的色、香、味,茶叶的贮藏方法,炙制、碾茶、筛茶方法,汤之增减及温茶盏的方法和点茶方法等 10 条。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认为茶色贵白,青白胜黄白;茶要真香,不能掺其他香草珍果,恐夺其真;候汤最难,未熟沫浮,过熟则茶沉。下篇论茶器:分茶焙、茶笼、砧椎(打台和槌)、茶钤(茶挟)、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九条。论述烹茶所用之器具,为保持茶所特有的色、香、味,对焙茶和品茶用具十分讲究。 清代刘源长《茶史》:撰于 1669 年前后。全书约 33000 字,分 2 卷 30 目。篇首载各著述家和陆羽、卢仝事迹。第一卷分茶之原始,茶之名产,茶之分产、近品,陆羽品茶之出,唐宋诸名家品茶,袁宏道《龙井记》,茶的采、制、藏。第二卷分品水,名泉,古今名家品水,欧阳修《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贮水、候汤,《十六汤品》,茶具、茶事,茶之鉴赏辨别,茶效,以及名家茶咏、杂录等,大多引前人著作内容,多而杂。(出自: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明代朱权《茶谱》:成书于 1440 年前后。全书 2000 余字,内容侧重于茶叶品评和煮茶用具方面。序言叙述了茶有醒睡消酒、利大肠、化痰等功效。茶有五名:茶、槚、蔎、茗、荈。并认为茶叶杂以诸香会失茶之真味,赞成物遂其自然之性,反对团茶碾末,提出以叶茶烹饮。全书分 16 则:品茶、收茶(贮藏)、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详细介绍蒸青叶茶之烹点方法,独创以叶茶烹饮。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方言茶 “teh” 的发音传入欧洲,请问:这种福建方言是?

A.闽南话

B.闽北话

C.客家话

D.福州话

A

【知识点】: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语言约有 6000 种。然而,“茶” 的发音在众多语言中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除了极少数地区,全世界的 “茶” 只有两种发音,一种发音类似英语的 “tea”,比如法语的 “thé”、西语的 “té”;另一种发音则类似 “cha”,例如印地语中的 “chai”、俄语的 “чай(chai)”。原来,古代茶叶一个方向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流转,“cha” 的发音广为流传,而另一个方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闽南语茶 “teh” 的发音传入欧洲。茶叶,不再是简单的饮品,而是中西方贸易往来的真实写照。(出自:福建日报 2023-10-16)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福建有一种茶叶行销全球,通过海上贸易成为闻名世界的 “中国春天的味道”,请问:它是下面哪一种茶?

A.红茶

B.茉莉花茶

C.白茶

D.铁观音

B

【知识点】:

茉莉花茶(Jasmine Tea):又叫茉莉香片,属于花茶,茶胚为绿茶,茉莉花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合、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茶叶。成品将茉莉花去除,亦属于绿茶的一种,已有 1000 多年历史。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为福建福州,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有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 的美誉,茉莉花茶是花茶的大宗产品,产区辽阔,产量高,品种丰富。在清朝时被列为贡品,有 150 多年历史。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中医的创新促进福州茉莉花茶诞生,宋朝中医局方学派对香气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认识,引发香茶热,诞生了数十种香茶。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白茶是中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请问:它的发源地是福建省的哪一个地方?

A.福安

B.福鼎

C.福清

D.福州

B

【知识点】:

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明末清初文学家周亮工的《闽小记》中即提到 “太姥山有绿雪芽(白茶)”。《太姥山全志》对此进行诠释:“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提到:清嘉庆初年(1796 年),福鼎用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1857 年,福鼎发现大白茶茶树品种后,以大白茶壮芽为原料制白毫银针。光绪十八年(1891 年)福鼎白茶开始外销。丰厚茶史积淀铸就了福鼎白茶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优异品质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福鼎不仅是白茶的发源地,也是白茶最重要的产地之一,正所谓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近年来,“福鼎白茶” 知名度和热度不断攀升。 (出自:《福建日报》2022-06-28)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武夷山崖墓群(悬棺 - 虹桥板)是( )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A.青铜时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A

【知识点】:

武夷山崖墓群是指武夷山悬崖绝壁的岩洞裂隙中至今还保留着形似江南乌篷船的木棺,也称架壑船、仙橹、仙舟、敞艇、仙人屋、金棺材、仙船、沉香船、船棺等,是武夷山古闽族先民的一种葬具。形制独特,分底、盖两部分,全长 3—5 米,以整根楠木或其他坚硬优质木材刳成,上下套合,前高而宽,后低而窄,两头起翘如船形。棺内随葬品有人字形竹席、细棕、龟形木盘和已碳化的丝、棉、大麻、苎麻等织品,以及陶器、青铜器等生活器皿。经测定均为青铜器时代遗物,距今 3750—3295 年。其中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目前,已探明武夷山还有悬棺遗存 18 处,20 余具,虹桥板百余块。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武夷山是( )理学发源传承地。

A.朱子

B.杨时

C.柴中行

D.林希逸

A

【知识点】:

朱熹(朱子):朱熹是南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 “朱子”。朱熹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吸纳佛教、道教思想以及诸子百家的精义,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建构了以 “天理” 为核心的朱子理学。朱熹倡导 “格物致知”,将儒学思想哲学化,发展出新儒学,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弘扬。朱子理学对元明清三朝的影响极为深远,成为官方哲学。朱熹最重要的著作《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 “标准教科书”。 杨时: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杨时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为官政绩突出,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历官之处 “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他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 “南剑三先生”,被后世尊为 “闽学鼻祖”,将 “二程” 洛学传播至东南等广大地区,在 “二程” 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闽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理学南传及中华文化的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希逸:林希逸,字肃翁,号竹溪,又号鬳斋,今福建福清市渔溪镇苏田村人,南宋理学家。置身儒学,参引释道,其所注解的《列子鬳斋口义》,在东亚文化圈影响极大,尤其是在日本。所知林希逸《列子鬳斋口义》一书共有传本十九种,其中国内传本十二种:元刻本三种,明刻本八种,蓝刻本一种;日本传本七种。仅就《列子》一书注本在日本的流传情况来看,林希逸《列子鬳斋口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直白易辨的援引佛禅之语,受到中文水平有限的日本学者的欢迎,而独占鳌头,为列子学的发展,以及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 柴中行:柴中行,字与之,人称 “南溪先生”,南宋著名文学家,馀干(今江西万年县南溪乡)人。绍熙元年(公元 1190 年),第进士,授抚州军事推官、江州教授,累迁西京转运使、湖南提刑、崇政殿说书、知赣州。时韩侂胄禁道学,运司移檄,令自言非伪学。中行奋笔曰:“自幼习读程氏易传,如以为伪不愿考校。” 士论壮之。屡迁知赣州,告老归里二十七载,与弟中立、中守讲学南溪书院。饶鲁、汤干、汤巾、汤中、汤汉皆出其门下。汤汉尚建环溪书院于饶州安仁(今江西余江)之汤源,迎之讲学其中。著有《易系集传》《书集传》《诗讲义》《论语蒙童说》等书。

First Prev 10 11 12 13 14 Next Last Total 214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