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Question category: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濂洛关闽” 指理学中的哪些学派?

A.濂溪、洛学、关学、浙学

B.濂溪、洛学、关学、闽学

C.洛学、关学、闽学

D.关学、浙学、闽学、洛学

B

【知识点】:

濂、洛、关、闽,宋朝理学四个学派合称。 濂:指周敦颐,因其原居道州营道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其学称濂溪学派,为宋代理学之祖,程颐、程颢的老师。周敦颐的思想学说还是具有鲜明理学特征的,尤其是他的《易》学思想和 “诚” 的思想,对以后的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地说,周敦颐将宇宙本原道德化,并从中寻求封建伦理道德的永恒性依据,他的《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援道、佛入儒等,他所提出的太极、动静、性命、鬼神、死生、诚、几、中和等许多命题,以后也反复为理学家所讨论。 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因其家居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旨在从哲学上论证 “天理” 与 “人欲” 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二程” 洛学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也包含有辩证法因素。他们提出 “万物莫不有对”,“动静相因,物极必反”,承认事物是相互制约、发展变化的。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宋代的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阳明,又在 “二程” 开辟的方向上发展了理学。宋明理学是宋代之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 “二程” 洛学则开了理学之先河。 关:指张载,因其家居关中,世称横渠先生,张载之学称关学。关学学人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上承孔孟之志,批判融合老庄之道和域外佛学,创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新体系,形成了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 闽:指朱熹,朱熹曾讲学于福建考亭,弟子也多为福建人,故称闽学,又称 “考亭学派”“紫阳学派”。闽学是理学,是指以朱熹为核心包括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以及其后理学家对朱子学的继承和发展。在宋朝,朱熹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也最大。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提出了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等,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 “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 。理学,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名。道学,以当时流行称谓、且《宋史》有《道学传》而名。又因其始兴于宋代,又称宋学,与汉学相对。许多前贤大儒在评价宋明理学时经常说理学是 “儒表佛里”“阳儒阴释”,因为尽管宋明理学所说的是儒家思想,所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何谓理学?它是如何形成的? 下列不属于理学的是哪一项?

A.汉学

B.宋学

C.道学

D.心学

A

【知识点】:

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 。理学,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名。道学,以当时流行称谓、且《宋史》有《道学传》而名。又因其始兴于宋代,又称宋学,与汉学相对。许多前贤大儒在评价宋明理学时经常说理学是 “儒表佛里”“阳儒阴释”,因为尽管宋明理学所说的是儒家思想,所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心学,以陆九渊、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今人又有三派之说: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本论一派,以程朱为代表;心本论一派,以陆王为代表。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 “本体论”“自然哲学”“心性伦理” 和 “政教方案” 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侧重。理学,则概括了宋元明理学之总特点。没有佛教就不会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也不是纯儒学,而是融合了佛教后的儒学。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诗经・硕人》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中的 “盼” 字,正确的是以下哪个选项?

A.盼望

B.黑白分明

C.顾盼

D.张望

B

【知识点】:

《硕人》是《诗经・国风・卫风》中的一篇。此诗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盛况,着力刻画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全诗四章,每章七句,描写细致,比喻新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刻画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优美篇章,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是第二章的最后二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是卫人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歌。《毛诗序》曰:“《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 历代学者多赞成毛序的说法。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官修史书中最早有《艺文志》的是以下哪个选项?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B

【知识点】:

《汉书・艺文志》,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汉朝的班固改撰而成的,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学作品,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为《汉书》十志之一。该作品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 “辑略” 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汉书・艺文志》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汉以后史书多仿其例而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由于《七略》已佚,《汉书・艺文志》便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公元 32 年 — 公元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年仅 22 岁的班固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 “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班固无罪开释,汉明帝赐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史记・陈涉世家》中写陈涉起事时对徒属说的一句话是以下哪个选项?

A.苟富贵,勿相忘。

B.等死,死国可乎?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大楚兴,陈胜王。

C

【知识点】:

陈胜,字涉。陈胜、吴广,著名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调平民去戍守渔阳。正好遇上大雨,道路中断不通,耽误了规定的期限。按法令,误期当斩。陈涉与吴广商量起事。吴广对大家说:“大丈夫不死则罢,要死则应该成就大功名。王侯将相岂是生来就注定了的!” 大家都赞同,任凭陈胜吴广调遣,于是起事反秦。《陈涉世家》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列于《史记》第四十八篇,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陈涉世家》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全过程,以及相继而起的各路起义军的胜败兴替,描述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肯定了陈胜在反抗秦王朝统治斗争中的功绩。同时,文章论述了陈胜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起义领袖缺乏指挥全局的能力,自身蜕化,用人不当,导致起义军内部离心离德。全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斗争的历史图景。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的史书体例是以下哪个选项?

A.纪传体

B.编年体

C.国别体

D.纪事本末体

A

【知识点】: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的 “纪” 指帝王本纪,“传” 指重要臣子的列传,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而记述历史事件。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二十四正史都是纪传体。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是以年月日,也就是以时间为线索书写历史。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是孔子在鲁国史官史料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春秋》内容微言大义,对历史事件的介绍简单,所以,后人对《春秋》作解释,主要是《春秋》三传,即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还有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其中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国别体: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类叙述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 427 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 33 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 12 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 “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 “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属于前者。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继其之后有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等。“具一事之本末” 者,宋元以后不断涌现,至明清多为各种 “纪略”“方略”。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 145 或前 135 年 —?),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二十岁出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元鼎六年(前 111),奉命出使西南。元封元年(前 110 年)父死,遗嘱继志著史。三年,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前 104 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 “太初历”。此后即着手著史。天汉三年(前 98 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获罪入狱,处以腐刑。太始元年(前 96 年)出狱,任中书令。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极为深远。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左传・隐公三年》:“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义方” 的解释是以下哪个选项?

A.礼仪

B.正道

C.规矩

D.方法

B

【知识点】:

公子州吁是春秋时期卫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 可是卫庄公不听劝。隐公四年,州吁果然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石碏直言敢谏,是春秋早期的一名诤臣。《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也是儒家经典 “十三经” 中的一部,是先秦时期传下来的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左传》仍然是一部受到重视的经典著作。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中庸》原是以下哪部书的其中一篇,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

A.《史记》

B.《礼记》

C.《周易》

D.《春秋》

B

【知识点】: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 “中庸” 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 “至诚” 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 “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中庸》强调 “诚”,把 “诚” 视作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将对 “诚” 的追求作为 “人道” 的准则,同时提出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大学》开篇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后面的一句是什么?

A.在止于至善

B.在创新

C.在厚德

D.在格物致知

A

【知识点】:

此句指人们应该广博地学习,学习是为了彰显光明的品德,为了让人除去污点、变换新的面貌,以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此句出自《大学》的首章。《大学》首章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汉郑玄注说:“止,犹自处也。” 唐孔颖达进一步明申 “在止处于至善之行” 都是释 “止” 为 “处”。关于至善的内容,《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即要求人们做到君仁臣敬、父慈子孝、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国家安定的目的。朱熹在释 “止” 时认为有 “至” 和 “守” 二义,“止者,必至是而不迁”。“至善” 则是 “极好”,即 “事理当然之极”。至善与明明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至善包括明德,但至善是达到的标准,明明德是对人的要求,程度上明明德也有 “略略明的”,而至善是 “极至” 处。即 “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按朱熹说法 “至” 是讲的当然之则,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之中,本身就是中道的体现。

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2024-试题集 单选 中华文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出自哪部书?

A.《尚书》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C

【知识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的出处,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大学》的第三章,这一章是解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这 “三纲领” 中的 “亲民” 的。其完整的上下文是:“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断地更新再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First Prev 8 9 10 11 12 Next Last Total 214 pages

Copyright: ChinesePlus, Center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