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聚焦

洋面孔争当“汉字英雄” 洋腔调诠释中国故事

时间:2017-08-08来源:​中新网编辑:

1.jpg

阿拉伯选手牧沙。 组委会供图 摄

2.jpg

德国学霸何本德。 组委会供图 摄

3.jpg

选手正在晋级比赛。 组委会供图 摄

  中新网长沙8月5日电 题:洋面孔争当“汉字英雄” 洋腔调诠释中国故事

  正在湖南长沙火热进行的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特色。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112个国家的145名大学生相会在这个舞台上,过五关斩六将争当“汉字英雄”,用心中独特的中国情结表达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中国通”冀做“白求恩”

  今年20岁的孟加拉国选手王亚美自幼随经商的父母居住中国多年,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是她在“汉语桥”比赛中的杀手锏,被称为“中国通”。

  此番并非王亚美的“汉语桥”首秀。2013年,她以孟加拉国赛区冠军身份赴华参加世界中学生“汉语桥”决赛并斩获最佳口才奖。回到第二故乡,一袭蓝色民族服饰的王亚美口齿愈发伶俐。

  这位皮肤黝黑的姑娘说,起初学习汉语主要依靠听中文歌、看中国电视剧和中文书,后在云南师范大学深造汉语六个月,目前研习中文已六年。“难在发音和声调,多音字让人烦恼。但我喜欢中国成语,四个字讲出大道理。”

  王亚美的“中国梦”不是学会说一口炉火纯青的中国话,而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她已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将于9月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医学学士学位。“我深爱中国,希望用在中国所学帮助更多的人。”

  与王亚美一样,自学汉语三年的阿拉伯选手牧沙也选择在中国学医,攻读浙江大学肿瘤内科研究生。“刚开始每天只学三个词语,现在会写2500多个汉字。”

  因参加阿拉伯医生执照考试,未准备充足的牧沙只获得亚洲组三等奖。“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汉语桥教会我要跳出书本多积累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知识。”

  “汉语桥”已连续举办十六年,那些曾经登上“汉语桥”舞台的选手,有的还在中国学习,有的从事着与中国相关的工作,有的则用在中国所学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更美好。

  牧沙说,他想创建一个中国文化传播中心,让更多阿拉伯人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让更多年轻人学汉语。

  华裔愿做中印往来桥梁

  凭借表演中国京剧《穆桂英挂帅》,印度尼西亚选手柳添贵在“过桥”比赛中惊艳四座,成功晋级亚洲组30强。

  这位21岁的华裔就读于印尼苏北省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祖籍福建厦门同安,擅长《刀马旦》、《梨花颂》等中国国粹京剧,精通中国古代文化和风俗习惯。

  “奶奶说华裔的‘根’在中国,要我学会汉语并了解中国。”在柳添贵看来,中文难在汉字,少一笔多一划意思就不同。遇到不会的汉字,他会重复写10多遍,不懂的成语就请教老师。

  被誉为汉语界“奥林匹克”的“汉语桥”自2002年启动至今,已吸引120多个国家的上百万名青少年参加,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因为“汉语桥”,柳添贵结识了很多热爱汉语的朋友。

  “没有‘汉语桥’,我们仅是单纯学习汉语,不会深入认知中国和中国文化。”柳添贵表示,“汉语桥”让他实现了来中国和上电视的梦想。比赛结束后,他会进行汉语深造,做印尼和中国交流往来的桥梁。

  中文成德国小伙爱情“红娘”

  帅气的外表加上会讲德语、中文、英语、法语和拉丁语五门语言,德国学霸何本德成为本届“汉语桥”赛场上一颗闪亮的新星。学习汉语仅两年半的他就斩获欧洲赛区的冠军,成为首个拿到全球总决赛“入场券”的选手。

  2014年至2015年,何本德参加了慕尼黑工业大学交换生项目,来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专门学习汉语。在清华大学期间,何本德不仅变得独立,还结识了现任中国女朋友。 这对恋人在清华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4.jpg

孟加拉国选手王亚美。 组委会供图 摄

  “学习中文重要吗?学习中文当然很重要。如果我不会讲中文就不会有现在的女朋友。”何本德说,“汉语桥”的绝妙之处在于吸引很多外国人关注中国,让各个国家的汉语爱好者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何本德认为,中德两国有很多不同,德国人直接,中国人含蓄;中国人喜欢热闹,德国人比较高冷。“未来两个国家交流合作是大趋势,只有会中文才能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交流,会说汉语变得很有优势。”

  谈及未来,何本德想成为一名工程师,并计划到中国工作,跟女朋友建立一个开心、幸福的家庭。(完)